作者: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次
内容简介:
本书把战争从铁血前线移向广袤大后方,战争的胜负在战场之外方,从拼杀的将士移向支撑抗战的四万万同胞,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立体的、全方位的战争。作者以真实生动的文字和罕见的影像资料带我们走进那段血火岁月,真切感受大后方的历史场景,再现并解读了战时大后方的完整历史。
作者聚焦战争准备、战争动员、战略撤退以及工业、交通、文化、教育、社会、救护等支撑战争的领域,从现代战争自身的逻辑具体入微地呈现中日之间的巨大差距,以丰富的史料凸显出抗战的艰苦卓绝,深刻展现了抗战军民面对苦难的挣扎、搏斗、不屈与抗争,以及历经痛苦的蜕变乃至最后胜利的过程,讲述了一场不一样的抗战。
作者简介:
电视纪录片《大后方》创作摄制团队,集中了中国纪录片创作一流的作者,制片人、导演:徐蓓。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其纪录片《陈晓梅进城》、《细细的小雨》、《进城》、《迷徒》等多次获得国内国际专业大奖。该片由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江苏省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李继锋担任总撰稿。编导团队成员曾磊、赵兴明、郭刚、周卉、吴旭等均是重庆本土的优秀电视人,他们的代表作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嘿!小面》、《品鉴》、《手艺》等。
连载正文:
第一集的主题是“迁都的决策经纬与过程”,有好多选择,比如从哪里开始写起。初次接触历史题材的人,容易被扑面而来的精彩细节和新史料所淹没,我最初便被完全地淹没了。
迷茫中,相遇了一部片子,这就是国际制片彭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打捞出来的一部高清纪录片《Children of China》,翻译成《中华儿女》吧。片子一开始,那个年代一个中国小镇的生活细节就牢牢吸引住了我。听英语的发音,似乎像“灌县”,又有点像“广西”。我当时心念一动:如果是“灌县”该多好啊!可以用这段珍稀的影像开头,然后引出对四川及刘湘的介绍。
可是,这是灌县吗?
片子进行了1分钟左右出现了一个牌坊,上书“金堤重镇”四字。
一输入百度,“都江堰”这几个字跃入眼帘。小小的发现与印证,大大的开心。背负沉重使命的开篇,因为这一段历史影像,呈现出了非常不同的气质。内心对当年留下这一段影像的同行,由衷地充满感激。
“大后方”由此变得具象化:这些赶着鸭子、挑着猪去往集市的人们,就是大后方的人民。
从美国淘回来的资料中,有一组日本人拍的影片,是一个系列,叫“扬子江舰队”,主要内容是日本军队从上海沿长江西进的作战场面。
这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地看日本人的作战场面。没有鲜血、尸体,有的只是不断发出的号令、射击和开炮的画面。
画面里是没有中国人的。
在仔细浏览素材的过程中,一段影像让我有很深的震撼,甚至心生恐惧。
一艘舰艇上,日本人正在发射炮弹。装填炮弹的士兵,发出号令的士兵,全都默然、平静,没有表情,机器人般地重复着装炮弹、发射的过程,一遍又一遍。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