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作者:李刚,王方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中日之间有确切文献可考的官方交往史长达两千年,发生实际接触的历史更为久远。期间两国共发生过五次国家间战争,包括——鏖战白江口:大和军团挑战大唐远征军;元日战争:“上帝之鞭”与武士刀的对撞;一场准现代国际战争:明万历“抗日援朝”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十五年战争”(1931-1945年)。
在客观分析中日博弈历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还原战争真相,还牵涉到两国政治经济进程,也是观察朝鲜半岛一个极好切入点,因为这五次战争,每一次都有朝鲜半岛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
中日五次战争进行总时间不逾百年,从发生的频率和时间来看,低于欧洲大国。欧洲原对抗国家的和解早已实现,并一路向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全方位合作迈进。素有“一衣带水”之称的中日两国,至今仍纠结万千。这种纠结由诸多因素导致。这些因素中,我们习惯于归罪于日本这个国家,或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人。我们有没有意识到,也与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了解的不够、研究的不够有关呢?通过作者对中日千年五战的详细介绍,读者对日本,对我们在过去的千年中与日本的交往方式,都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或者也可以说是反思。
在二战期间,日本成了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侵略中国在内的罪恶战争,在亚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不该忘记历史,不能不接受教训,始终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它。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过去的千年中,日本从小学生做起,一步一步,创造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日本人是如何做到的?了解这些,对我们充分认识日本的国民性,找到与这个不安分邻居的相处之道都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李刚, 青年历史学者,新锐历史观察家,毕业于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著有《犁与刀:百年中日问题忧思录》、《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两岸三地同期推出)《辛亥往事》等。其作品厚重严谨,文风流畅,不仅在国内有稳定的读者群,在海外华人中也渐受关注。
王方 青年学者,新晋通俗历史作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俄语系,莫斯科师范大学语言系。著有《西晋原来不风流》、《史上最牛皇二代:唐太宗》。文风轻松幽默,深受读者喜爱。
【试读连载】
开篇 为什么回顾中日千年五战
这个世界上没有新闻,只有你不知道的历史!
——温斯顿·丘吉尔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对于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的规格越来越高,学界对于抗战的研究成果也是越来越丰厚越来越扎实。2014年,国家将9月3日设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将9月30日设为烈士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对于抗战的重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所以如此高规格地纪念抗战,我们的目的是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态度,引导和教育中国人民:坚定维护和平,毫不动摇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同时也是向世界昭示: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我们要牢记日寇侵略的历史,奋发图强,绝不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理想的东亚秩序是农业中国,工业日本。但这种情况并未维持多久,在进入发达国家阶段后,日本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1991年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还需要靠中国来带动。中国经济飞速稳定增长,综合国力超越日本已指日可待,日本不无惊慌地发现,它那引以为傲的经济之根不再坚挺,中国也早已不是它心目中那具丰腴而又情欲绵绵的雌体了。失落感转化为危机感,继而进一步推动日本民族主义情绪的泛滥,激发了日本人凶悍好斗的本性。
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就任前,从未参拜过靖国神社,但他上任后却一再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向日本民众显示自己敢与中国对抗的强悍形象,争取高支持率。
2011年10月16日,野田佳彦在百里基地的航空自卫队阅兵式上,再次鼓吹“中国威胁论”。他指出:“中国增强军事力量,正在周边不断活跃展开活动,我国的安全环境的不透明性正在增加。”
2012年是中日友好年,而我们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日本却送上了一份不那么友好的礼物。当年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一个研讨会上发表演讲,声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8月19日,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非法登上钓鱼岛,持日本国旗。9月11日,在中方强烈的抗议和谴责声中,日本政府与所谓的“钓鱼岛岛主”栗原家族正式签署了岛屿买卖合同,总价为20.5亿日元。
截至作者提笔之时,中日钓鱼岛争端仍在持续发酵中。一时间,日本政客、媒体以至民众一些不理性和主张强硬的声音甚嚣尘上。对此,我们不必感到惊讶。日本右翼政客糅合“中国威胁论”和敏感的领土问题,从而激发民众不安和极端民族主义狂热,这种手段已是屡见不鲜。日本蔑视中国领土主权的非法行为,不惮于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甚至不惜使日本自身经济蒙受一定的损失。
这并不奇怪,日本从来不畏惧战争,也不畏惧主动挑起战争,哪怕是在己方国力军力处于明显弱势的情况下。回溯一千多年来中日间的前四次大战,每一次日方的综合军事实力在战前均逊于中国。对唐朝和元朝,日本劣势最明显,对明朝次之,而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最初阶段,无论兵源人口,经济实力和军备制造供应,都远不足支撑它向庞大的中国发起全面攻击,甚至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其舰队至不济也算与日本海军舰队旗鼓相当,各具优势。
但是,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面对不同实力的对手,日本却坚持着一种相同的好战精神:攻击,攻击,再攻击,以击败对手为终极目的,哪怕代价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也在所不惜!
这种对战争的偏好,甚至可以说迷恋,究竟从哪里来?如何灌注到大和民族的心灵之中?有哪些具体表现?是否存在可以借以遏制它的弱点?也许,这些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本书通过全面刻画分析中日千年五战,力图探讨和展示的主题。
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战争,是人类暴力行为和政治斗争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类历史大动荡的极致形式。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