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为我的身体养阳气
作者:武国忠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内容简介:
著名中医师、百万畅销书作者武国忠暖心回归!历年养生研究成果全新喷发,从节气、体质、饮食、运动、穴位按摩、针灸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养阳秘方,深刻解读常见病的自诊自疗诀窍。读者通过这本书,就能详细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养阳的方法,让身心感受无处不在的阳气牵引,体会“大鹏展翅”的畅快淋漓!
作者简介:
武国忠
北京谦之堂医馆名医工作室首席专家、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传统医药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健康生活》养生嘉宾。
湖南卫视《百科全说》、 山东卫视《养生》、
北京电视台《悦读会》等节目特聘中医养生专家。
著有《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人体自有大药》
《活到天年》 《人体通补手册》 《美味才能养生》等。
【试读连载】
序言
固护阳气为哪般 只因阴邪太猖狂
新书《为我的身体养阳气》终于跟读者朋友见面了!
自《人体自有大药》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出版以来,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询问我这几年忙什么去了,甚至有读者千里迢迢从外地到北京来找我,问我有没有什么新书是他们没有看到的。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厚爱,我也能够理解读者们急切的心情,对于外地的读者来说,每周都来北京就诊不太现实,而且很多读者只是为了保养身体,并非有什么实证。这些朋友更希望在书里学到实用性强的养生保健知识。需要和大家解释的是,这几年来,我并非没有思考出版的问题,只因不敢忘记恩师胡海牙先生当年对我的教诲,希望能做到“厚积薄发”“有的放矢”。
2015年,我也出版了新作《美味才能养生》,作为一名医生,谈“吃”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但我认为,美味是人类与食物达成的默契,只有美味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这是我长年进行中医研究和日常养生的心得,也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不同的饮食体会。
这几年的问诊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现在的读者、患者们的养生常识、医学知识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求医问诊也不再是茫然无知。在日常的门诊中,经常就有患者问我:“武大夫,您的中医学传承是不是火神派、扶阳派呀?”我就奇怪了:“何以见得呢?”患者答曰:“我看您开的处方中有很多附子、干姜、麻黄、细辛……这不是火神派的路数吗?”患者虽然有了对中医的兴趣,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通常会回答:“吾眼中没有火神,只有阴阳,我一天门诊下来还用了很多石膏、生地呢,你只不过没有看到而已。”能够这样针对药方进行对话的患者在门诊已不是少数,由此也引发了我一些新的思考,为什么患者们出现的问题都如此雷同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段我学医的感悟。众所周知,我追随恩师胡海牙先生学习了多年医术。在追随胡海牙老师学医之初,老师给了我一本他珍藏多年的医书《治病法轨》,让我抄录学习,这本书的作者王雨三先生是民国时期江南非常著名的中医师,他开了很多家药房,自己制作中成药,效果斐然。读王氏之书我始知温补疗病盛行的缘由,清末民初,时势使然,温病学崛起,对整个中医学界影响甚大,很多中医开始利用偏于寒凉的温病学原理来问诊看病,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然而,有一些医者却食古不化,将温补法弃而不用,一味崇尚寒凉攻伐,伤人无数,救人却不多。王雨三先生反其道而行,用温补之法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胡海牙老师对此书精读细品,领悟颇深,将其理法用于临床,亦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恩师还时时教导吾辈要用心研究王先生所述温补之法。在老师的教导和启发下,我对于温补之法始终较为留心和关注,仔细阅读了清代名医郑钦安所著的三部经典作品《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这三部书也是老师告诉我的,他对这三部医书十分推崇。他的一位好友,著名学者王利器转赠给他一本唐步祺先生校注的《医理真传》,上面盖有唐步祺先生的图章,老师一直珍藏得很好。后来唐老将三书合并一起出了精装本,我还特地给老师买了一套,老人家非常开心。
读郑钦安先生著作的时候,正是我刚开始独立看诊的时候,不能时时刻刻求教于老师,难免心有惴惴!幸亏有郑钦安先生的著作在手边,时时翻阅,常有茅塞顿开之喜。这三部书帮我解开了很多问诊的难题,治好了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我内心由衷地感激他老人家的菩萨精神,把这么好的学问记录下来,让后世的医者们救治了众多病患。
纵观郑钦安、王雨三两位大家的学术思想,不难发现,他俩都悬壶济世于清末温病学说盛行时期,秉持温补观点,而其二人的温补观点也主要在于纠时代之偏,带领后学回归医统正脉,领略仲圣先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神髓。
回到我前边的问题上来,为什么患者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不同,但我开出的药方,却有如此大的相似性呢?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现代人身体出现的通病——阳气不足,阴邪猖獗!而要说清楚为什么现代人会出现这样的通病,大家则要先了解何为阴阳。
阴阳是古代先人对于事物规律认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阴和阳分别是指二类不同特性的事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几句话说得比较泛泛,单从这几句话里我们无法认识到阴阳的内涵。具体到有所指我们才能明确感知到阴阳的存在形式。先辈们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的概念,对阴阳的特性做了系统的归纳:
凡是事物或现象,具有火的炎热、干燥、升发、蒸腾、运动等特点的,它们皆属于阳。如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活动的、外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统属于阳。
相反,具有水的寒冷、湿润、沉降、凝聚、宁静等特点的,它们皆属于阴。如寒凉的、晦暗的、下降的、沉静的、内在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的等,统属于阴。
除了对阴阳二者的基本区分,我们还要知道,阴阳不单单是相反对立的,还是互根互用的。所谓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依存。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既对立又统一。故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正可谓:“阴阳不二,而又非一。”对这种关系最形象的图形展示就是太极的阴阳鱼图案。基于以上阴阳的概念,我相信聪明的读者此时一定会明白我前面回答患者的意思了。
我在给患者开出的药方中用到了相同的“升阳”的药材,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阳虚”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按理说来,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与古人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能够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应该不会有那么多阳虚的问题出现才对。但事实却是临床上阳气不足的患者在就医的各类人群中均占多数。我经过多年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提炼出了如下五条造成阳虚的原因。
1.运动失衡导致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伤阳,不及伤阴。
2.精神压力过大,暗耗阴精,损及阳气。
3.饮食油腻寒凉,耗损伤及后天脾阳之气。
4.睡眠不足,房事过度,暗耗阴精,伤及先天元阳之气。
5.外在风寒湿邪侵袭,伤及人体阳气。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