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陈丹青:我于鲁迅的好久之前的爱,又泛了起来(2)

  我庆幸儿时的阅读:“文革”初年,一切文学解读暂告休止,中小学停课,没有课本。没人摁着我的脑袋,告诫我:孔乙己与阿Q “代表”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这就是文学——新版的《呐喊》与《彷徨》旨在挽回文学的鲁迅么?近时回想这些熟悉的篇什,我的感喟可能不在文学,而是时间。
 
  在《明室》的开篇,罗兰·巴特写道:有一次他瞧着拿破仑幼弟摄于十九世纪中叶的照片,心想:“我看到的这双眼睛曾亲眼见过拿破仑皇帝!” 这是过于敏感的联想么?它提醒的是:在时间中,人的联想其实有限。阅读古典小说,譬如《水浒》、《红楼梦》,甚至略早于鲁迅的《老残游记》与《孽海花》……我们够不到书中的“时间”,可是经由巴特的联想,我似乎找到我与鲁迅可资衔接的“时间”:它直接勾连我的长辈——《彷徨》出版的翌年,1927 年,木心出生了,属兔;又过一年,我父亲出生,属龙,而鲁迅的公子周海婴诞生于下一年,属蛇……我有幸见过晚年的海婴先生,彼此用上海话笑谈。
 
  但在连接三代的“时间”之外,还有什么?
 
  “秩秩干干、幽幽南山”、“粤有盘古,生于太荒”,这是鲁迅幼年必须熟读的句子,之后,他写出了《呐喊》与《彷徨》。
 
  “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这是我幼年必须熟读的句子,之后,我读到了《呐喊》与《彷徨》。
 
  现在的孩子熟读什么句子?他们长大后,如有万分之一的青年选择新版《呐喊》与《彷徨》,而且读了进去,他们如何感知远距鲁迅的时间,包括,远距我的童年的那一长段岁月?
 
  所有阅读回向过去,进入时间隧道。博尔赫斯说——我不记得原话了——当他阅读荷马,古人没有死,古书,会在今人的阅读中整个儿复活。我相信他的话。巡察我们今日的文化,绿林好汉与巨家闺秀,早经绝灭,但宋江与林黛玉活在我们的阅读中。《呐喊》,《彷徨》,不是古书。当我亲见周家的儿孙,我确认鲁迅不是封面的侧影,确认他的记忆与我的记忆,如何分殊,或竟重叠——这是令人暗暗吃惊之事:新版的阿Q 与假洋鬼子,新版的孔乙己和夏瑜,新版的祥林嫂和子君,其实仍然活着,并非是旧书中的鬼魅。
 
  呜呼!为敷衍编辑,我好容易想出以上这段话,随即发现,我可能又复堕入我所熟悉的、过时的鲁迅解读。鲁迅厉害。历来的解读,恐怕并非无缘由,而《呐喊》、《彷徨》,确乎隐隐牵动着后世的解读。
 
  看来我是说不出关于鲁迅的新的感想了。那是我的问题。本届诺贝尔文学获奖人阿列克谢耶维奇说及今日的阅读,正确地指出:“一切都在溢出边缘,即便是文献的语言也正在出离原本的边界。”《呐喊》与《彷徨》的边界是什么?据鲁迅说,《呐喊》初版才八百册,请今日编辑做一统计:上世纪三十年代迄今,这两册薄薄的小说集总共出版了多少册?它们早经成为文献。文献,即是指停止了活力的语言吗?不,不是的。我愿补充博尔赫斯的意思:在阅读中复活的每一经典,迎对陌生的历史,交付新的读者。我多么期待今日的读者——假如真会有的话——做出新的鲁迅解读。
 
  如今我已到了鲁迅尚未活到的岁数。当此果麦新版鲁迅小说集面市之际,我却想钻回一无所知的童年时光,寻来旧版的《呐喊》与《彷徨》,与鲁迅单独相对。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次,他翻着我那古碑的抄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因为不知怎样地收束这篇稿子,我取了《呐喊》的自序,略一读,读到鲁迅与金心异的这几句对话,噫!我于鲁迅的好久之前的爱,又泛了起来。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相关阅读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