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通史·明清
作者:卜宪群 等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曾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课)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约150万字,图片1300余幅。共分五卷。第一卷: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卷:隋唐五代两宋,第四卷:辽西夏金元,第五卷:明清。
全书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时代演进纵向贯通,以问题分析横向展开,探索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大趋势、大线索、大走向、大波折。
作者简介:
《中国通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曾两次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课)总撰稿,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为主,作者和采访嘉宾中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学界所有重要的学者。
作者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赵春青(史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邵蓓(先秦)、杨振红(秦汉史)、孙晓(秦汉史)、赵凯(秦汉史)、梁满仓(魏晋南北朝)、雷闻(隋唐)、江小涛(宋代)、张国旺(辽西夏金)、刘晓(元代)、陈时龙(明代)、林存阳(清代)、鱼宏亮(清代)
采访嘉宾名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 王震中,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北京大学高等人文学院教授 杜维明,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方克立,
日本就实大学人文科学部教授 李开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彭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臧知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楼劲,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阿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毛佩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 马大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马勇,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 阎崇年 等
【试读连载】
郑和下西洋
一、 大剧的主角和幕后导演
15—16 世纪,开始出现世界性大航海活动。欧洲人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东方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或者向西发现美洲,再穿越德雷克海峡进入太平洋。全球化贸易也将随之而来。参与此次世界性大航海的,不仅仅是欧洲人,还有中国人。1405—1433 年,在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印度洋之间的航路上,一支规模浩大的船队曾经七次穿梭于浩瀚的大海之间。这是一支来自中国的船队。船队的领袖叫郑和。
郑和本姓马,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他在洪武朝入宫,后供职于北平燕王府。据说,成年的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齿若编贝”,“声音洪亮”。对于郑和,人们还有“博辨机敏”“谦恭谨密”“知兵习战”的赞誉。显然,英俊的仪表与机敏的性格,使郑和很快就得到了燕王朱棣的重视。
洪武末年,1393年到1397年间,郑和跟随燕王对蒙古作战。靖难之役中,郑和也屡立战功。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作为回报,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郑和家谱》明确将郑和赐姓郑之事系于永乐二年正月初一。一年之后,郑和受命远航西洋。
郑和远航,史称“郑和下西洋”。在明朝人的眼中,西洋与东洋是对称的,界线大约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岛,以东的群岛称东洋,以西的群岛及海岸国家,包括印度及非洲东海岸在内,称为西洋。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