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82岁,有两儿两女,都已成家,事业有成,其中两个都有隔辈人了。她口才好,脑子灵活。老伴儿58岁时,得了脑溢血,撒手而去,剩下她这么个孤老婆子,守着两室一厅的房子。从60岁开始,儿女们多次提议她去敬老院,她坚决拒绝:“我才不去呢!那次我去看孙阿姨。你猜怎么着?一个护工坐在两个床铺之间,攥着一把勺子,一碗饭——喂这个一口,喂那个一口……”言外之意,那个环境,我不是去送死吗?
儿女们说:您说的那个情景可信吗?
你看,你们还不信?我亲眼见的。
从70岁开始,老人的自理能力稍差了。于是,儿女给老人请了小时工,专门给洗衣、做饭。开始,给老人做中午和晚上两顿饭,一天算四个小时,一个月给开1800元。后来,老人发现,晚饭太省事了,就做点稀的,这钱等于白给人家。于是,就跟小时工商量,中午只来两小时,上午11点到1点时间段。这回给1200元。小时工答应了。
小时工是个阿姨,姓温,50多岁,山东临沂人,一口的山东普通话,与丈夫来天津8年了,手脚勤快,唠嗑也有耐心。她一天要做三份工:早晨去一个白领家做早饭,中午来这里,下午接一个放学的孩子,给人家做好饭,看孩子做作业,直到孩子的父母下班归来。这样一来,一个月少说也挣个5000元。
小时工一来,老人就来了精神,先是交代自己想吃什么,菜在什么地方,怎么做。然后,看小温动手洗那些替换下来的衣服,最后从里屋到外屋擦地。小温干活时,老人就像附在她身上似的,一个劲儿地说话。家长里短,婆婆妈妈,话茬儿不断溜儿。话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新闻:哪爆炸,哪死人;洪水、泥石流、台风。这些消息,有的是旧闻,有的是刚发生的,反正都是从电视里看到的,加上自己的分析和推测。说得小温不住地点头、附和。小温干完屋里的杂活,返身进了厨房,老人又追了过去,贴着门框,还是不住地说。
老人说话有艺术性。孩子多,都往老人这里送东西。老人胃口小,摄食少,对于每回剩下的东西,如馒头、花卷、大饼、点心、烤鸭、水果等,老人从不说你拿走吧或拿回家吧!而是轻轻地说:“这个东西,你帮我处理一下吧!”说完就离开了。话语轻柔,婉转且有回旋的余地。这里包含:一是让小温感觉这不是在施舍和给予,处理权完全在你;二是如果东西坏了或变质了,你扔垃圾箱,还是拿回家吃坏了肚子,都与老人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关系,微妙且小心。有时,家里来客人或家人生日,就不需要小温来了,老人就会提前告诉说:“明天家里人出去吃,你就歇一天。”不等小温用眼神询问,老人又会补一句:“放心,工资正常开!”
孩子们忙。老人天天盼望有人来说说话、解解闷。于是,哪个孩子来了,老人也装作忘记的样子,不告诉他们老几曾经来过了。老人巴不得几个孩子天天走马灯似的往这儿跑,来看自己。孩子们也发现了老人耍的小聪明。于是,四个人一合计,在微信上建立了一个群——谁来看妈,就互相通报一声,别撞上,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忙自己的事。这样,再也没有发生“撞车”事了。但老人还蒙在鼓里,常常自鸣得意,以为他们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看妈计划”。
老人孤寂,时刻盼着有人说会儿话。一旦来人,就会一个话头喋喋不休、没完没了。有时,一件事上回已经说过了,这回又当刚发生的事再叙说一遍,并饶有兴致,绘声绘色,异常兴奋。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就要拿出十足的耐心,像头一回听说似的,表现出十分专注和感兴趣的神情,并不时地再问上一两句。老人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话语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宣泄与倾诉,让老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与愉悦。
人老了,跟前儿没有人,就会产生一种孤独与寂寞,真的十分渴望找个倾诉的对象,说说心里话。不仅是为了排遣那种漫长的孤寂,他们心理上也想要有所依赖,你能理解吗?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