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节”的尴尬
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赵孟頫虽然身世显赫,然而生不逢时,从年少开始,南宋江山便危如累卵,生活窘迫。到国破家亡,改朝换代后,青年赵孟頫空有一身才华抱负,科举又被废。元朝将民族分为四等,赵孟頫这样的“南人”恰为最劣等。
至元23年(1286年),汉人程钜夫奉旨南下,把赵孟頫请到了京都。这位江南才子,皇室后裔的风采立刻征服了元世祖忽必烈,从此官运亨通。作为秘书班子成员,他为皇上起草诏书,并“出入宫门无禁”,官至从一品。《元史》形容他:“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
作为文官,赵孟頫可算是达到了社会顶层。然而作为赵宋后裔,却“变节”仕元,赵孟頫为此背了不少骂名。而在元朝政治核心,这位宋朝皇室只是被统战的对象,有官衔却无实权,赵孟頫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
于是,他只能在诗文书画中宣泄文人的忧虑。
他写一首《罪出》,追悔出山为官的选择:“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他擅画马,继承了唐人先风。赵孟頫画的马屁股,仿佛拍上去能弹起,流畅简洁,线条细劲。他画的都是英姿勃勃的千里马,却总是呆在后花园,正是他自己在宫廷做点缀的写照。
所谓国家不幸画家幸。感受到家国之变的赵孟頫,用画来反应心情和经历,书法用笔,题字题跋,表达身世之感,家国之痛,把画当文章来写,这正是中国文人画的精神。
明人王世贞有言:“文人画起自东坡,自松雪敞开大门。”(松雪是赵孟頫的号)
63岁时,赵孟頫写下《自警》:“齿额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正是他尴尬而波折的人生写照。
在故乡湖州,赵孟頫成为当地人的骄傲。他的书法直接促使湖笔蜚声四海。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这一丝带着湖州赵氏印迹的墨香,在千百年间的江南,洇开。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