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新著。公开出版之前,由罗辑思维发行3个月,销售达数万册。张宏杰以非常确切的历史史实和真实数据,对中国汉宋元明清等时期官员的工作生活状况、收入支出情况,以及国家制度设计等有关从政的方方面面作了全面的介绍,深刻剖析了中国官员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生存之道,是了解中国社会和官场生态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历史是连续的,今天的中国社会,在物质层面上已经与传统社会面目全非,但是权力结构的基盘,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腐败,仅仅是投射这个权力结构的一个入口。逻辑思维罗振宇先生推介本书时说:《顽疾》这本书,点出了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分析自己身处的格局之网?二是如何自己建构一个良性之网?三是如何破出一个恶性网络?既享有其资源,又不同流合污。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先后就职于某金融机构及某大学。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等。《百家讲坛》主讲人,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试读连载】
康熙应该对清代的制度性腐败负最大责任
专制集权制度的特点是自私而短视。经过多年的财政集权,中央官员享受到了财政集中的好处,不愿意再把已经到手的财权拱手送交回地方。
康熙皇帝最大的错误是在他漫长的统治期内,将一项极不合理的财政安排固化,形成了制度。如果我们承认清代的腐败是一种制度性腐败的话,那么导致腐败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在“千古明君”康熙任内完成的。
清代的陋规体系,是在康熙一朝发展成熟的。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人魅力的君主之一。晚清名臣曾国藩和郭嵩焘的日记当中,都有梦到圣祖的记载。这一方面说明在晚清国势陵夷之际,朝臣潜意识当中盼望再出现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另一方面也可见康熙皇帝在汉族士大夫心目中有着不同于其他清代帝王的独特地位。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受到后世臣民的景仰呢?因为他除了治国雄才之外,还有很突出的人格魅力。
康熙也许是中国古代情商最高的一位皇帝,至少可以和李世民并列。他天性善良,很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所以康熙朝的君臣关系处理得非常有人情味儿。
康熙二十年(1681 年),皇帝按惯例宴请大臣。“大宴群臣”,这个场面从字面上看起来很欢乐,实际上气氛往往是一片肃杀,因为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当然都战战兢兢,生怕失仪,饭吃得没滋没味。康熙考虑到这一点,开席前决定自己不参加此次宴会,并传旨要求大臣们不必拘束,每个人都要多喝一点:“今日宴集诸臣,本当在朕前赐宴,因人众,恐恩泽未能周遍,故不亲莅。诸臣可畅饮极欢,毋拘谈笑,以负朕意。”结果当天大臣们果然都喝醉了,“诸臣无不沾醉”。也许是因为高高在上感觉太孤独,康熙非常愿意主动打破尊卑界限,拉近君臣距离。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邀请大臣们到中南海里垂钓,而且宣布,大家可以把钓到的鱼带回家,让孩子老婆尝尝鲜:“今于桥畔悬设罾纲,以待卿等游钓。可于奏事之暇,各就水次举网得鱼,随其大小多寡携归邱舍,以见朕一体燕适之意”。 康熙四十七年,他在外巡行的时候,专门请随行的大臣们到他的行宫里面参观浏览,嘱咐他们“随意遍观,勿拘形迹”,有时还亲自做起导游:“遇名胜处,辄亲赐指示,诸臣得一一见所未见”。后人提起康熙,最先想到的两个字也许是“宽仁”。是的,康熙胸怀仁厚,他常说:“天下当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他非常期望能与臣下建立起一种类似朋友家人的亲密感情,“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能得到臣子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拥戴,使天下臣民“遐迩上下倾心”,对他来讲是一种不可代替的精神享受。
康熙的宽仁与他的孙子乾隆不同。乾隆初政之时,虽然也标榜“为政宽仁”,但是他的“宽仁”,很多时候是模仿出来的,强矫出来的。在骨子里乾隆是一个高己卑人、挑剔刻薄的人。而康熙的“宽仁”,除了策略考虑,更基于他的天性。康熙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感情的人,晚年他见到大臣请求退休的疏章,经常非常不舍,“未尝不为流涕”。我们今天读康熙史料,也经常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内心深处散发的浓浓善意。大臣李光第生病,康熙批示他去泡温泉疗养,还再三叮嘱他要注意的种种细节:“坐汤之后饮食自然加些,还得肉食培养,羊牛鸡鹅鱼虾之外无可忌,饮食愈多愈好,断不可减吃食”。7在其后的朱批中又不断告诫他各种忌讳:“尔汉人最喜吃人参,人参害人处就死难觉。”“饮食中留心,生冷之物不可食。”其言之谆谆,诚如“家人父子”。康熙的仁慈,不仅限于对待大臣,也表现在他对待民众的态度当中。比如有一年北京天气炎热,康熙特意发布指示,要求改善狱中犯人的待遇:“有罪之人拘系囹圄,身被枷锁,当兹盛暑恐致疾疫,轸念及此不胜恻然,应将在京监禁罪囚少加宽恤,狱中多置冰水以解酷暑,其九门锁禁人犯亦著减其锁条,至枷号人犯限期未满者暂行释放,候过暑时照限补满”。 这些材料读来,都很让人感动。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雄才大略、心地善良的康熙,在反腐上却写下了诸多败笔。正是他,奠定了有清一代制度性腐败的基础。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