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历史不会萎缩
作者:【美】黄仁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内容简介:
《大历史不会萎缩》搜集了黄仁宇生前发表的多篇文章,包括论文、演讲、访谈、时论等形式。是对他所提倡的“大历史观”的进一步阐释与研究上的具体应用。在前版的基础上增补了《个人经验与历史》以及有关蒋介石和其他主题的数篇重要文章。
作者从数百年前着眼,通过与英国、荷兰等国家之间的比较,指出中国要从中世纪进入现代社会,与其他国家所经过类似之程序大致相同:需要创造高层机构,翻转低层机构,并重新厘定上下间法制性的联系。中国近现代的人物、政党、事件即在中间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作者认为,“中国的长期革命,旨在一百年之内将中国社会向前推进三百年。”这全部经过,由 “公众之志愿”所促成,而非领导人物独断,而且领导人物自己往往做了执行历史发展之工具。因之,我们在看历史时,要注重事实后面的非人身因素,而非止于道德上的评断。
除此以外,作者还从“大历史”的角度,对古代、近代的部分人物、事件,乃至当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国两制等进行了重新阐释,展现了“大历史”在今时今日的意义。
我觉得近一百年来中国没有历史,写的都是对事情不满意,满纸谩骂,所以我想站在中间。
——黄仁宇
作者简介:
黄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长沙,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下级军官,亲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退伍后赴美就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后留美任教,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代表作《万历十五年》,有《黄仁宇全集》15卷出版行世。
【试读内容】
1985年,黄仁宇在台北版的《万历十五年》自序中第一次提出“大历史”的观念,他说《万历十五年》虽然只叙述明末一个短时间的事迹,但却属于“大历史”(macrohistory)的范畴。“大历史”与“小历史”(microhistory)不同,不斤斤计较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也不是只抓住一言一事,借题发挥,而是要勾画当日社会整体面貌。在提出这个观念的同时,他从1984年开始撰写《中国大历史》(),对中国的历史与文明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解释。该书1987年定稿,1988年由美国Sharpe出版公司出版。他亲自改写的中文版则于1993年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这些观点在这本书撰写期间及其后的文章与专著中,他反复申论,读者自然印象深刻,但引起的反对意见也自然产生。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