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民国太太的厨房》:吃遍民国大师的私房菜

 
  书名: 民国太太的厨房
 
  作者:李舒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内容简介: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张大千、吴宓、黄侃、钱锺书、张恨水、周氏兄弟等二十余位民国时代文化大师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并以此理出我们所熟悉的印象中难得的“陌生”。款款细述间,将这些大师再次予以生动描画、使之丰满。浓浓烟火气息中,这些文人的吃货本色一览无余——这,才是真实的他们。
 
  作者简介:
 
  李舒,女,复旦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
 
  好读书不求甚解,
 
  好唱戏不务正业,
 
  好八卦囫囵吞枣,
 
  好历史走马观花,
 
  好美食不远庖厨。
 
  著有《艺术巨匠赵孟頫》《方召麐》《山河小岁月》。
 
  【试读连载】
 
  自序
 
  张爱玲说,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三十年来,我的审美水平和相府老太太保持高度一致,看什么都看个吃。
 
  比起宝黛爱情,我其实更关心芳官嚷着“油腻腻的谁吃”的那碟胭脂鹅脯究竟是什么味道;林冲风雪山神庙令人唏嘘英雄末路,但我念念不忘的,是之前荷叶包着的二斤熟牛肉,是油卤还是酱香;大名鼎鼎的“潘金莲醉闹葡萄架”我也翻过,有工夫研究什么是勉铃,还不如试试宋惠莲一根柴火烧猪头肉的可行性呢!
 
  奇怪的是,如果失去了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美食本身的趣味便又减了几分,孤零零的,少了滋味。
 
  食物是必须与人在一起的。
 
  因为承载的是记忆。
 
  之前写《山河小岁月》的时候,与老先生们做访谈。去时总是下午,待他们午睡醒来,在书房里歪着和我说话。天渐渐黑下来,我沉浸在他们的老故事里,他们也沉浸在自己的过往岁月里。
 
  说得最多的仍旧是吃。
 
  启功先生认为最好喝的饮料是雪碧,喝完一杯要用水涮涮,“不能浪费”。周有光先生则觉得,可乐鸡翅是人类跨世纪的一大发明,比任何佳肴都要美味。贺友直先生抱怨现在外面卖的油豆腐线粉有股奇怪的油耗气,从前游乐场的油豆腐线粉和鸭血粉丝汤都极美味,现在有钱也买不到了。甘纹轩老师给我讲严凤英和她哥哥甘律之的往事,讲着讲着,忽然绕到她们姑嫂偶然吃到的路边鸭油烧饼:“是嫂嫂先发现的,一咬一嘴油,我到现在都记得,舌头被烫了!”夏衍的孙女沈芸说,“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二流堂”的那些“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已经开始偷偷活动,大人们兴奋地聊什么,沈芸已经不记得,她只记得那只炖得酥烂滑糯的白汁蹄髈,那是她人生的第一只蹄髈……
 
  人与食物的关系,总是如此奇妙。明明前一秒还是爱恨情仇,后一秒倏然插入一碗昏黄灯光下的赤豆糖粥,就多了许多柔情。
 
  民国太太的客厅固然是人来人往,声影曼妙,但这次,我更想进入太太的厨房,从一饭一蔬,一只小小的牛角包,一碗加了辣油的小馄饨……去看那个令人着迷的时代。在这里,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
 
  饭在桌上,菜已出锅,酒亦温妥,等你来。
 
  丙申年仲夏于金台夕照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