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选择流落》:28年异乡颠沛,再写反思和生存

 
  书名:《选择流落》
 
  类别:随笔、非虚构
 
  作者:张辛欣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悬崖写手”主要讲述了作为一位当年影响过无数人、红透半边天的作家如何在其后近三十年的岁月里不断自我探寻、寻求突破,寻找内在而持久的写作动力。在内心孤独同时物质生活极为艰难的漫长岁月里,作者正是凭借孤独和艰难,加上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获得了全新的创作动力:“突然地,我从孤独挣扎的创作深渊里拔出来了,像看电影一样站在内心深渊边缘向里看,就算你失去一切讨论的手段又怎么样,就算你剩了绝对一个人,你绝对不是最难的啊,想像力,到处地,永远地,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生存缝隙,没了任何人,那就自己吧,就像拍电影一样,换着角度,近观,远望,慢慢收拾自己这副材料!”
 
  第二部分“临时生涯”则记录了作者多年来所遭遇的诸多人和事,为实现风行的“非虚构”写作的集大成者。作者用生动又深刻的笔触书写了多年来的所遭遇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的人和事,诸如小镇上的农场主和走出小镇的党魁、国际间游荡的作家、以读书为职业的美国年轻人、将自己所模仿世界名画用一座博物馆阵列出来的美国热心土豪、前往2001年后的世贸大厦现场、和美国的汽车推销员的生意交往……所有的人和事都呈现出作者最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毫不留情的反思。如金介甫所说:“张辛欣曾当过护士,她今天仍擅长于给我们打针,使我们心智不至于枯萎——虽然已没有药可以治愈我们。”
 
  作者简介:
 
  张辛欣:作家、导演、画家。
 
  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疯狂的君子兰》等,曾引领20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风潮;1985年,单人骑车走读大运河,并以作家身份出镜主持《运河人》大型纪录片;口述实录《“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首次以非虚构文学样式出现,被译成十多种外文,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1988年,开始海外游学生涯,曾为法国文化部访问学者、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现旅居美国。
 
  艺术创作跨越各种媒介:舞台、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绘画、数码多媒体。
 
  独步东西的张辛欣,拥有多项“第一”:
 
  《“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是现代中国第一部大型口述历史。(1986),“第一个骑自行车旅行大运河的中国女作家”进入英国名人录(1985),她用这段旅行写的《在路上》印象派作品,入欧洲出版“世界作家冒险丛书”(1989),她主持《运河人》电视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位外来主持人(1985),她的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被评论界称为是第一个描述改革开放时期新价值观,以及女性内心感受的作品(1981),她的侦探小说《封.片.联》被广大读者誉为“严肃作家”第一个成功写出可读性超强的流行小说(1986);这部小说在法国圣丹尼大教堂区图书馆是第一部出借率最高的中国当代小说(1989至今);她在天津台连续播讲这部小说,是第一个用声音传播自己长篇作品的中国作家(1987)。
 
  她是大型演出《唯一的夜晚》总导演、剧作者和总策划。这是当代中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现场展现中国重量级作家群体和作品,在首都体育馆和18,000读者一起;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1986.12.28)。这台向希腊戏剧致敬的夜晚在世界文学史上没有第二次。
 
  她自画,自写,自说 ,自做的绘本小说《拍花子和俏女孩》,在IPad上出版(2013),是世界出版史转型时刻第一本中文数码多媒体绘本书。
 
  她不仅将自传小说《我ME》做成数码书同时朗诵版,并且是在数码书里评说自己的文字以及世纪变化文字流变的第一位中文作家;她专为手机画出《辛欣聊斋》,先在国内著名门户网站逐日连载,她是和微博读者互动绘本故事创作的第一人(2013);她正在拍摄如何作多媒体数码绘本书的微电影,是中国和国际视屏网同步展现21世纪技术转型时期,艺术家如何面对严峻挑战的第一人……
 
  【试读连载】
 
  自 序
 
  以我的感觉,在“流落”这个词里,最少包含这么几个意思:行走,无定向,距离漫长,为了糊口逮着任何活儿都下力干,有时得丧失颜面,心理上经历的磨难和体力的消耗一样巨大。但是“流落”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为了逃亡,为了残存,还有主动冒险的成分,出走时候目的地不明确,或者自以为明确,其实全错了,然而,没有办法,就是想走。这种走,不是背着行囊,在异域风情逛上一段时间,又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房间,自己熟悉的小天地。流落,是自我放逐,有去无回,任何落脚都是临时的。
 
  也许,你是我过去的读者,也许,你借助这本小书的内封打量我。
 
  不错,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解冻时期,我做电视,电影,广播,舞台,我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被认为是“作家”。因为那时我写了几篇有点出格的小说,在中国率先采写口述历史,我的写作得到各种语言的出版和国际关注。
 
  但是我出走了。在创作高峰时候出走了。我感到个人存在被威胁。
 
  流落是常态。如今,中东人非洲人流落欧洲,中原人流落北美非洲中东,人类在新的大迁徙之中。每当我读被战乱,生态,雾霾,经济,政体威胁的人的故事,我都会再一次问:你为什么不逃走?我都再一次自问:究竟什么时候必须选择走?往哪里走是对的?
 
  如今人的流落,在卫星指引下,手握iPhone6,我走的时候,带着被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访问学者,那是1988年,我走了二十八年了。
 
  我扔掉过去,出于一个简单的心情:不甘心。
 
  我不甘心坐井观天,不甘心等待迟迟飘到的现代派,先锋派,魔幻现实主义,不甘心被喂养,我怀疑我的超前是不真实的。我不是一个领作家工资的专职写作者,不过,在出走之前,在写作方面,虚构的还是纪实的写法,实验手段或者侦探小说,不夸口地说,我尝试遍了。我是没有耐性的,不能忍受上一次使用过的表达方式。而我深感自己是一片在过度耕作的土壤,我的心田是贫瘠的,我是在必须对熟悉的材料重新观察的个人创造危机时刻,选择了流落。
 
  28年的流落写作形成这本小书的内容。第一部分:悬崖写手。你可以读出一个写作走红的我的变化;第二部分:临时生命。
 
  我流落,我写作,实话说,我一直觉得作家头衔不属于我,虽然,在美国这些年,我继续写各种玩意,虚构的,非虚构的,各阶层人物特写,电影评论,经济分析,法律翻译,这是流落者我的某种生存手段,什么都失去了,写作成本很低。而我感恩阅读。
 
  从小喜欢读。12岁私读三言二拍,17岁偷读史记,盗外国小说上山下乡,我的非法阅读故事太多了,但是,直到流落了,不知下一步往哪儿走,被生存焦虑狠狠地击中。当无名恐惧袭来的时候,我坐在角落,双手举着书,这是我抵挡恐惧的姿势,眼前的字是最近的挡箭牌,是白日梦从噩梦飞起的无数洞穴。于是,写,对我来说,是对感恩阅读的还愿,是继续练习。不是没有遗憾的,弹琴练习,邻人能听到,能和周遭和空气分享旋律,而在一副脑子里推敲词句,人不知鬼不觉,神知道吗?人所以为人,一种说法是,人创造了语言;另一种说法是,人创造了讲故事的本领。我继续写作,除了别无所有了,还有对语言对怎么讲故事的练习。非虚构,散文,也是有讲故事的技巧的。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