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 葛亮 著
《北鸢》是葛亮书写近代历史、家国兴衰的“南北书”之“北篇”,历时七年,是继上一部《朱雀》之后的最新长篇小说。葛亮在小说自序里写道:“小说题为《北鸢》,出自曹沾《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
出身艺术世家的葛亮,祖父是著名艺术史学者葛康俞、太舅公为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表叔公为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这些赫赫有名的家族成员,为他披上一层传奇色彩,也赋予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关于此书的创作缘起,葛亮回忆起祖父遗作《据几曾看》编辑的一封信,“这位我很尊敬的编辑在信中说,希望我从家人的角度,写一写祖父的过往。”他曾考虑以非虚构的文体进行写作,然而反复思量之后,仍然选择了小说这样一种更“有温度”的表达方式。
葛亮的外公,亦即《北鸢》主人公卢文笙的原型,其姨父褚玉璞,上世纪20年代曾任直隶省长兼军务督办。地处天津东北的督办衙门府邸,也是文笙幼时的成长之所。禇玉璞(《北鸢》中名为石玉璞)作为民国初年颇富声名的直系将领,鼎盛期与张学良、张宗昌并称奉鲁直三英。因其在民间的争议,也曾屡屡为人所书。民国鸳蝴派作家周瘦鹃在《秋海棠》中就曾写过这位传奇军阀。葛亮在《北鸢》中,再次对这一人物进行了着力书写,并落墨于北伐大幕之下军阀阶层的没落境遇。年幼的外公随家人寓居于天津意租界,做“寓公”的生活经历,在小说中有颇具张力的再现。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了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鸢”即风筝,葛亮全书以“鸢”作喻,犹如命运引线: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菁英风骨激扬。风筝虽随势而动,但在风起云涌、动乱兴衰的民国年代,却还总有“一线”牵引,亦不会丧失其主心骨,时代浮沉、人世跌宕,却不会偏离航线,这就是做人的本分。
《北鸢》甫一问世,即引来评论家们的关注。作为世纪见证人,年届九十高龄的著名旅美作家聂华苓女士,读了这部小说后,难掩激赏之情,连称:“《北鸢》令我惊艳,许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小说了。葛亮所写的那个时代,正是我生活过的,感谢这部作品将我带回我最怀念的岁月。”旅美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则评道:“葛亮的小说美学以及历史情怀独树一帜,未来的成就必可期盼。”国内著名学者,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则为《北鸢》专文作序,称赞“这部小说成就了当下表现民国文化想象的代表作。”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