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女郎与哲学家》 [美] F·S·菲茨杰拉德 吴建国、耿强
考取名校又中途辍学,体验过一夜成名亦经历过乏人问津,被爱情羞辱过也曾春风得意过,纵情享乐挥金如土后终有为钱所累不名一文……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如同他作品中命运跌宕的角色一样,充满戏剧性。乘着爵士时代的东风而来,随经济大萧条而去,菲氏笔下的“美国梦”简直渗透了他自己的血泪。
菲氏笔下美国上层社会的灯红酒绿颇负盛名,我却独爱他悉心刻画的奋斗中(或曰挣扎中)的青年。《新潮女郎与哲学家》(浙江文艺出版社)是个中典范。作为菲氏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已经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创作天赋和成熟的叙事技巧,好在初出茅庐的作者未被太多杂念左右,灵感的来源又多脱胎于彼时的经历。诚如书名所言,24岁的菲茨杰拉德正是一个仰慕着“新潮女郎”的“哲学家”。
美国这片土地,创造过太多神话,怀揣着美国梦的青年绝不只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但他们也渐渐认识到,现实世界的种种与他们从小从书本里看到的东西、街谈巷议的传说大不相同,被省略的部分往往才是最残酷、最逼仄的。新潮女郎与哲学家们的挣扎并非“为赋新词强说愁”,唯有跨过这道坎,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道,才能适应成人世界的规则,这一过程五味杂陈。
短篇《误入歧途的戴利林波尔》即是一例:有志青年戴利林波尔在公司底层不见天日,眼看着老板的亲友被迅速提拔,自己埋头苦干只勉强糊口,决定以入室行窃报复社会,抵偿内心愤懑。几个月后,他竟被参议员相中安插入政界,对方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我见过无数年轻有为、前程似锦的小伙子,可是他们一个个都垮掉了,因为缺乏意志、好高骛远而一败涂地。”天知道下班后的戴利林波尔的宣泄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哲学”当然不是正解,却是对飘摇的美国梦实质的注解,在某种意义上,看似欢喜的结局也是一种美国梦的破灭。
除了工作上的烦恼,爱情、婚姻、信仰、性情、处世,都是成人世界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各有各的烦恼,各有各的价值观,菲茨杰拉德却极敏锐地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让景语作为情语,铺垫蜕变的心路历程。无论主人公是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还是胆小懦弱、摇摆不定,他们都不讨厌,因为我们依稀看到了年轻的自己,带着旁人眼中满身的问题跌跌撞撞前行。
菲氏提出的许多困境,换个情境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譬如渴望浪漫爱情的新潮女郎一味逃避相亲,险些追随浪荡子;刻板无趣的乖乖女勉强改变性格,试图成为左右逢源的交际花;饱读经纶的“哲学家”写着孤芳自赏的文章,读书不多的女友反倒成了畅销作家;血气方刚的少年指责不给女士让座的男子,对方痛斥:劳动一天的辛苦远比旁人更需要座位……当我们亲历某些困境时,可能像戴利林波尔那般慌不择路,若有人真心相助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菲茨杰拉德认真地指出,纵使美国梦不如人意,改变自己也比改变环境容易得多,最后也能在夹缝中觅得幸福。
就连某些并无大碍的缺点——姑且称之为欠扁的特质,菲茨杰拉德都没放过。在《吃了四次拳头》中,菲氏别出心裁地记录下主人公塞缪尔四次挨揍带来的成长。为人高调、主观臆测、越俎代庖、人云亦云等等,都被拳头打醒了,从此不再重蹈覆辙,也算因祸得福。磨平棱角、停止抱怨、更全面更理智地看世界,成人世界的大门就此敞开。
或许处于“新潮女郎”、“哲学家”相仿年纪的青年都应该读读这本书,菲茨杰拉德下手温柔的“拳头”总好过现实生活中硬碰硬的重拳。至少,能够未雨绸缪,提前设防。而自诩过来人的读者由菲茨杰拉德的字里行间,回忆自己揣着梦想初出象牙塔的青涩,所有的彷徨无奈都可一笑置之吧。
塞缪尔从不计较下巴上消不去的包是哪一拳留下的,做决定之前还会摩挲一番。读到这儿,谁能不会心一笑?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