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 赵汀阳 著
孔子言:“近者悦,远者来。”哲学家赵汀阳认为,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向心力的漩涡,漩涡是确保形成大规模的政治与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的精神世界何以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中国的神性问题,赵汀阳在其新作《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中进行了解释。据悉,该书已于今年6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就今天的现实而言,中国同时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和一个历史,但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中国和作为一个历史的中国却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逐步形成的。中国作为这样一个巨大时空存在,涉及所有方面的所有问题。因此,赵汀阳试图建构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文本”的研究方式去理解中国。
《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一书中,赵汀阳提出“漩涡模式”理论,将中国从商周到清末这几千年的生长方式解释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不断把中原周边各个地方各种文化卷入到一起而成为一体,而这个漩涡本身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大和强劲,由此形成一个巨大时空。赵汀阳在该书中引证了大量历史材料和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漩涡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国漩涡的核心吸引力来自中国的精神世界。漩涡模式能够解释为什么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的帝国却能够不断扩展,其秘密就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漩涡核心的礼物。
“中国漩涡”的形成一方面与争夺核心的博弈游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天下秩序的发明有关。天下秩序是能够化解漩涡的激烈冲突而兼收并蓄的万民共在制度,它开创了多文化多民族的共在模式,也创造了权力分治一体模式。即使在天下体系终结之后,天下精神也作为遗产化为中国国家的内部结构,因此得以形成一个多文化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所谓大一统,实质就是以天下为内在结构的国家。
老子言:“是谓配天,古之极。”配天乃自古以来之原则。正因为中国的内在结构一直保持着“配天”的天下格局,中国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神性的存在,成为一个信仰。这可以解释中国的精神信仰问题。任何文明都需要某种精神信仰,这是一个文明的安身立命之处,也是自身确认的绝对依据。通常人们认为中国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因此缺乏精神信仰,赵汀阳对这种理解表示怀疑。假如真的缺乏精神信仰,便无法解释中国精神的整体性以及稳定性。中国文化里不存在人与神的约定模式,所以确实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但另有信仰形式,即人道与天道的相配,所谓配天,凡是达到配天的存在皆为神圣存在,也就成为信仰。赵汀阳认为,中国的精神信仰之所以隐而不显,是因为被默认而不知,其实,中国的精神信仰就是中国本身,或者说,中国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