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童年的小伙伴吗?你们是不是曾经约定过“要一辈子做彼此最好的朋友”?你还和他有联系吗?你们是怎么慢慢淡出彼此的世界的?你们闹过矛盾吗?又是怎么和好的?
小说《追风筝的人》讲的就是两个好朋友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自2006年出版以来,一直好评如潮。2007年由它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影片高度还原了小说。成千上万的人写过与之相关的书评和影评。《追风筝的人》不仅是一个关于友情、亲情的故事,也不仅是一个人超越自己的故事,它是一个描写在政治动荡、种族冲突激烈的大环境下,小人物如何生存的故事。它既是小说,也是历史。
是小说
12岁的阿米尔和他的小仆人哈桑是一对好朋友,他俩整天形影不离,直到有一天,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胆怯使哈桑遭到欺辱。之后阿米尔无法承受良心的谴责,渐渐和哈桑断绝了来往。26年过去了,时间改变了阿米尔的样貌、家庭和生活,但他对哈桑的愧疚却与日俱增。他终于鼓起勇气正视当年的错误,正在这时,他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小说着重刻画了阿米尔、哈桑和阿米尔的父亲三个人。阿米尔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商人。他慈善,正直又充满理性。
[慈善]
他不仅把自己的事业做大做强,同时不忘造福他人、有益社会。他为喀布尔修建了设施完善的孤儿院,这个孤儿院一直沿用到战时。
[正直][勇气]
在面对企图欺负女同胞的俄国大兵时,为了这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不惧死亡,直面对方的枪口。他说:“我就算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种龌龊下流的事发生。”
[理性]
在逃亡美国的路上,他们的车坏了,被迫藏身于一个条件艰苦的地下室。所有的男人都在向真主祷告,除了阿米尔的爸爸。当被人问起时,爸爸重重哼了一声,伸伸他的双腿。“能够救我们的是八个气缸和一个好的化油器。”这句话让其他人说不出话来,再也不提真主的事。
与他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阿米尔的唯唯诺诺和自私。
[自私]
在爸爸面对枪口时,阿米尔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未来。完了,完了。我十八岁,孤身一人,在这世上举目无亲。爸爸死了,我得埋葬他。把他埋在哪里呢?埋完之后我该去哪里呢?进而,他开始恨起爸爸来:“你每次都得充好汉不可吗?你就不能忍哪怕一次吗?”
[懦弱]
在自己最好的朋友遭到羞辱时,阿米尔逃之夭夭。生怕自己受牵连。尽管他在此之后饱受二十多年的心灵的折磨。但当他有机会弥补时,却首先想到退缩。“我在美国有妻子、有房子、有事业、有家庭。喀布尔是个危险的地方,你知道的,你要我为冒着失去一切的危险,就为了……(哈桑的儿子——编者注)”
作为阿米尔的仆人和挚友,哈桑善良、单纯、温顺,为了朋友挺身而出,逆来顺受。
《追风筝的人》的主线是阿米尔出于性格中的弱点,导致哈桑被人欺负。二十多年过去了,阿米尔始终无法释怀,最终他突破了自己的弱点,用行动帮助哈桑的儿子逃离苦海,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
亦是历史
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一直是宗教纷争之地,在这里生活着两个种族,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他们是派别不同的穆斯林。普什图人是逊尼派,而哈扎拉人是什叶派。故事的主人公正好属于不同的派别。一张图片看懂书中种族、宗教与主要人物的关系:
信仰不同使得前者迫害和剥削后者,哈扎拉人似乎生来就低人一等。这也是哈桑被欺负的主要原因,因为种族不同,他从小就要遭受不公平待遇。以阿塞夫为首的一帮小混混在欺负哈桑时,轻蔑地称呼他:“他只是个哈扎拉人”。
《追风筝的人》时间跨度很大,从1975年到2001年,在此期间,喀布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影中,喀布尔在七十年代初的繁华景象尽收眼底,家禽、烤鱼、牛羊、刨冰、果蔬……市集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这一切在1978年结束了。
1978.4在苏联支持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前任政府,成立了民主共和国。1979.12苏联派遣8万人的军队大举侵入阿富汗,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及其他大城市。
书中对于这两个历史事件,作者这样写道:
我们的生活方式,即使尚未全然终结,那也是苟延残喘。正式的终结是在1978年4月,其时政变发生,接着是1979年12月,俄国坦克在我和哈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扬威,给我的父老乡亲带来死亡,开启了如今仍未过去的、血流成河的时代。
这场阿富汗战争长达十年,导致大约100万阿富汗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阿米尔和他的父亲正是其中一员。
1981年,阿米尔跟随父亲离开故土,逃到美国,阿米尔在美国读完高中和大学,成为美国公民。而哈桑和留在喀布尔的同胞,远没有他们那么幸运。
1995年,掌权后的塔利班在政治上施行独裁专制和政教合一的政策,经济上不顾国计民生问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如女子要戴面纱、男子严禁刮胡子、严禁偶像崇拜等。他们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残酷迫害哈扎拉人、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现代化。阿富汗在其统治下每况愈下、疾病横行、民不聊生,成为是当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在书中,作者回到阔别23年满目疮痍的家乡,曾经繁华的商业街雅德梅湾已经面目全非:
雅德梅湾已变成一座巨大的废墟。那些尚未被彻底摧毁的屋宇赤条条竖在那儿,屋顶破了大洞。墙壁嵌满火箭炮的弹片。整个街区已经化为瓦砾……我看见在那些犬牙交错的砖石废墟中,有座没有窗户的破房子,儿童在里面玩耍。自行车和骡车在孩子、流浪狗和一堆堆废物中穿梭。城市上方是灰蒙蒙的尘雾,河那边,一道青烟袅袅升上天空。
一阵悲哀向我袭来。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愈的老朋友,却发现他潦倒凄戚、无家可归、身无分文。
作为哈扎拉人,哈桑和他的妻子死在塔利班的枪管下。这时,阿塞夫已经变成了塔利班头目,他像当年对待哈桑一样残暴地对待哈桑的儿子。
在民族危机和宗教冲突双重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儿童,童年是残缺不全的。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正是千千万万在苦难中的儿童的代表。从小被同龄人欺辱、长大后被塔利班头目玩弄。离开喀布尔又困难重重。绝望的索拉博竟然选择了自杀,幸运的是,阿米尔救回了死亡线上的索拉博,也使自己变成了如同父亲一样正直、勇敢的人。
残酷的大环境不是网上的图片,不是历史书中的记录,它活生生地影响着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追风筝的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将战争、宗教、种族等抽象重大的课题渗透进几个小人物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中,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也是它多年来畅销不衰的原因。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