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很多人心里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这部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305首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更是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那些对古老文明满怀热忱的专家学者心里,文学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文字就像一个独立的天地,思想感情充斥其间。懂得的人立于其中,就可看见爱恨喜怒。于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无数外国学者沉浸在《诗经》的魅力中,希望把这本来自古老东方古国的瑰宝带到自己的国家去。据记载,最早被译成外文的《诗经》是1626年在杭州出版的拉丁文译本。译者是来华传教的比利时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从18世纪开始,西方陆续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和匈牙利文的《诗经》译本。
2012年,由前印度驻华外交官史达仁历经数年翻译而成的《诗经》在印度正式发行,引起了各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也是《诗经》首次由中文直接翻译至泰米尔语。虽然史达仁只翻译了35首诗,但这却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印度民族语言对中国诗歌进行的翻译和研究,让人们感受到中印文化之间的交流正如春天一样百花齐放。继史达仁之后,印度对于《诗经》的研究并没有停止脚步。
在金奈,我们见到了正在研究《诗经》的另一位泰米尔语学者、世界泰米尔研究机构的恰拉姆教授。曾在中国工作过的他很早就与中国结缘。他告诉记者,当他在中国偶然阅读了一本从《诗经》中择选出65首诗歌的英文版本选集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当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读到了一本英语版的诗经。我惊讶于中文与泰米尔居然有如此相通之处。中文和泰米尔语,都是古老的语言。而同是古老文学的泰米尔的桑伽姆文学和诗经,都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也具有相似的价值和意义。这让我产生了做对比研究的想法。”
“桑伽姆”意为“雅集”,相传是由潘地亚国王支持的泰米尔诗人学者的文学组织。与《诗经》一样,桑伽姆诗歌也强调格调和韵律,首首精美纯熟,比喻微妙。其中涉及很多历史传说和典故,开启了泰米尔爱情诗的先河,成为后世泰米尔文学的重要源泉。
于是,从2013年开始,恰拉姆教授便着手两部著作的对比研究。他发现,桑迦姆和《诗经》在诗歌的表述形式上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它们最初创作都是为了传唱,只是《诗经》的唱法已失传,但桑迦姆的音乐却还历久弥新。中印古典文学之间竟有如此相同之处,让恰拉姆博士喜出望外,“通常情诗和英雄颂歌被认为是桑伽姆文学最重要的两部分。古语说:‘爱情和英勇是桑伽姆文学的两只眼睛。’诗经和桑伽姆相似,其中不乏涉及爱情、民风、政治、宗教、女性状况等相关的诗歌。比如通过《诗经》,我看到了土地所有制是怎样影响百姓生活的,我看到了统治阶级是怎么欺压百姓的,同时我也看到了古代男子是怎么描述爱情的,妇女是如何表达悲伤的。而这些,桑伽姆文学中都有。我对此很是吃惊。”
研究古代经典,尤其是非常精致难懂的诗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此,恰拉姆教授并没有退缩,这也让他对两部文学作品形成了独到的个人见解,“这两部作品都是古代文学,因此即便是母语也很难读懂它。在我曾经与北京大学的教授讨论时,他惊讶于我为什么会选择这样难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两部作品都为当时和后世活画了一卷社会与历史图画。我们能够知道的是,作者们创作这些诗歌的时候并没有恐惧,也并没有把矛头对准统治阶级。”
《诗经》代表着诗歌的盛世。桑伽姆也一样,不逊色于世界文学中任何一个民族文学。虽然两者距今时空遥远,却更加充满世间情怀。在恰拉姆教授的心目中,研究这两部著作,展示两大文明的交相辉映,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一直认为,古老的文学需要被保护。依稀记得当我拜访孔子故乡的时候,这两部文学作品突然从我脑中跳脱出来。此外,这两部作品对于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虽然这两部文学作品是两千多年前的旧物,但当时人们的情感与今人无别,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精神力量。恰拉姆教授说,他曾经在泰米尔的大学中做过关于两部文学作品的演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两国文化。从他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他的自豪。因为,两个国家因他的努力而加强了理解与沟通,古老的文学世界因为他而变得更加色彩斑斓。如今,恰拉姆教授的研究还在继续,他就像一位中国文明的印度搬运工,连接起了两个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