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中国文学引进和输出都存在一个问题——文化势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风靡中国的名诗。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鲁迅、茅盾等文学家已经开始引入东欧文学,裴多菲等东欧作家对中国的影响甚巨。近日,“蓝色东欧”丛书编者、《世界文学》主编高兴做客“深圳晚八点”,在深圳中心书城为读者介绍了“蓝色东欧的文学版图”。在接受专访时,高兴提出,中国在文学引进和输出中,都存在一个问题——文化势利。
 


 

       东欧文学有三波引进热潮
 

       高兴告诉记者,严格来说,东欧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历史已久。“最初是鲁迅先生等人提倡译介东欧文学。当时他们的理念是要译介弱小民族的无产阶级文学,用于鼓舞我们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所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等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译介了很多东欧文学作品。比如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还有波兰的密茨凯维奇,他们的作品在那时都已经介绍过来了。但是那时引进的目的很明确,意识形态色彩明显。”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又兴起了一股译介东欧文学的浪潮。“因为当时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有友情因素。这时候国内大量译介了东欧文学作品,但其中有很多并不能真正代表当时东欧文学的水准,不少作品有着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当然,里面也不乏特别精彩的作品,这可能要归功于当时的一些专家学者。”高兴说。
 

       “文革”结束后,翻译领域逐渐恢复正常,东欧文学的译介又开始多起来。“其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作家是米兰·昆德拉。昆德拉是当时典型的东欧作家,在中国文坛很有影响力。”高兴说,之后有很多出版社也译介了不少东欧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捷克的伊凡·克里玛、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还有罗马尼亚的一些作家等等。“我记得卡达莱的《亡军的将领》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介绍过来的。还有像波兰的贡布罗维奇,他的代表作《费尔迪杜尔克》就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还有《世界文学》曾经介绍过捷克一个特别优秀的文学家,叫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些都在中国文学创作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高兴对东欧文学颇有研究
 

       高兴是《世界文学》杂志的主编,又曾以作家、翻译家、外交官和访问学者身份游历过欧美数十个国家,能说一口流利的罗马尼亚语,他对东欧文学颇有研究。几年前,花城出版社找到高兴,几番劝说,才有了今天这套“蓝色东欧”丛书。“我开始没答应,因为介绍东欧文学难度很大,一个是版权问题,二是译者队伍青黄不接。但后来被出版社说服了。现在这套书已经做到三四十本,在国内也引起了一定反响,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了,可能还要继续做下去。”
 

       高兴说,实际上所谓“东欧文学”是个习惯性的指称,带有较强的历史记忆。“这个称呼不是地理上的划分,而是意识形态上的划分。现在,他们更愿意被称为中欧或中南欧国家。同样,不少上述国家的作家也竭力抵制和否定这一概念。在他们看来,东欧是个高度政治化、笼统化的概念,对文学定位和评判,不太有利。这是一种微妙的姿态。在这种姿态中,民族自尊心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中国,‘东欧’和‘东欧文学’这一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有广泛的群众和读者基础,有一定的号召力和亲和力。因此,继续使用这一概念,我觉得无可厚非,有利于研究、译介和推广这些特定国家的文学作品。事实上,欧美一些大学、研究中心也还在继续使用这一概念。只不过,今日当我们提到这一概念,涉及的就不仅仅是七个国家,而应该包含更多的国家:立陶宛、摩尔多瓦等独联体国家,还有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等从南斯拉夫联盟独立出来的国家。”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