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壁花少年
作者:[美国] 斯蒂芬•奇博斯基
译者:张子漠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内容简介:
七岁生日那天,海伦小姨驾车驶入风雪:“我去给你买生日礼物。”不想这一眼竟成永别。他将小姨的意外归咎于自己,精神一度崩溃。
初三的某个早上,从校园广播中得知自己唯一的好友迈克自杀,他不敢相信,哭到不能自已。
生活将他逼入墙角。
背负着这些秘密,查理对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极为不安,只好匿名给陌生的朋友写信,诉说心中苦闷。一封封写给陌生人的信件就这样勾勒出他的青春轨迹:认识新朋友,第一次爱上一个女孩又被伤了心,因敏锐的文学触感引人瞩目,与好友伤别……在成长中层层蜕变。
在最后一封信里,查理写道:“如果这真成为我的最后一封信,请相信我一切安好。”
作者简介:
1970年1月25日出生于美国,集作家、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小说处女作《壁花少年》深受读者喜爱,畅销不衰。2012年他亲自操刀将此书改编成同名电影,力邀艾玛•沃特森主演,揽获美国人民选择奖最佳剧情类电影奖、独立精神奖最佳处女作奖等奖项。《壁花少年》一书也一度登上美国亚马逊推荐好书和《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榜首。
【正文连载】
序言 我十六岁,想要一个朋友
饶雪漫
"他很特别,对吧。"
"他是一朵壁花。"
《壁花少年》是在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一部青春小说。根据它改编成的同名电影由"赫敏"艾玛•沃特森主演,2012 年在北美上映,收获了广泛的好评。
或许看到书名,你会发出一个疑问:"壁花少年",也就是生活的旁观者,有什么理由要为他写一本书呢?写那些引人注目的家伙,体育比赛冠军、校花校草,岂不更精彩?
我想我可以了解作者的苦心。一个"壁花",当然存在感很低,可是,当局者迷,那些生活在故事中心的人,往往想不到自己经历的一切有何意义。"壁花"这个词,凝聚着青春期想要而得不到的苦闷,而苦闷又恰好是杰作的催化剂。
小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叫查理的少年在十六岁、也就是高一那一年,所经历的一切。小说是用书信体写成的。
"亲爱的朋友:之所以给你写信,是因为听她说,你是一个愿意倾听并能理解他人的人……请你千万别去想她是谁,因为那样一来,你可能就会想通我是谁了。"
到小说的结尾,我们仍然不知道这个收信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主人公 —— 这个叫查理的少年会坚持给他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将自己生活中最珍视也最隐秘的部分对他和盘托出。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我们从一开头就已经知道,这位收信人是一个正直、真诚、有阅历而不世故的人,正是十六岁的少年所渴望的那一种朋友。
查理写给这位神秘朋友的第一封信,讲述的是他人生中发生的一件非同寻常的大事:一个叫迈克的朋友自杀了。这件事发生在查理初中即将毕业之际。尽管说得轻描淡写,但仍能看出他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迈克为什么会自杀?这件事对他的家庭,还有朋友(包括查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后来当查理看见一位跟迈克"约会"过的女生很轻易就把迈克忘记,他感到伤心和愤怒,甚至当面斥责了她。本书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敏感、善良又有些莽撞的少年。
"我不喜欢高中。"查理在第二封信的开头这样说。因为上了高中就等于半只脚迈进了成人世界。初中时候不明白、觉得很遥远的一切,高中伊始便以迅猛之势涌进了查理的生活。跟同学打了一架,认识了比自己年纪大的新朋友,爱上了第一个女孩,参加派对,喝酒,目睹了本不应目睹的出格行为,第一次恋爱又第一次分手,第一次伤了别人的心。
这本书真的好看,因为它直面了美国青少年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失尖锐。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在写,也不试图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内心的困惑。
查理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他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哥哥是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姐姐则是一个成绩全优的美女。与哥、姐相比,查理的存在多少有那么一些不起眼。也许正是这份不起眼给了他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他喜欢读书,也幸而遇到了一位欣赏他的英文老师。这位年轻的教师不仅借给他诸如《杀死一只知更鸟》《人间天堂》《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瓦尔登湖》这样的优秀图书,还要求他写下读后感。在小说的最后, 老师说,查理是他见过的最有天分的人。在经过了不平静的高一、一度对自己的人生失去掌控之际,这热情洋溢、毫无保留的肯定不仅让主人公受到了震动和鼓舞,也让作为读者的我热泪盈眶。
书中最动人的情节应该就是查理对女孩珊的爱慕,以及查理、珊、珊的哥哥帕特里克之间的友情。十六岁的爱,热切而纯真,虽然有着性萌动的因素,但最后还是以纯真的亲吻作为最宝贵的回忆。珊对查理说:"我向你保证,你吻的第一个女孩是爱你的,好吗?"这里所说的"爱",与其说是成人世界中的爱情,不如说带有更多友情、知己的成分。查理在信中写道,那个吻"是那种我永远不会同朋友大声说起的吻,是那种让我此生所有的欢愉都黯然失色的吻"。正是这个意义非凡的吻封缄了美好的少年时代。珊和查理的故事后来又有发展,但是两个人始终没有真正逾越朋友的界限,也是珊告诉查理,不能为了赢得友谊而做不是自己真心所愿的事。当查理辩解说,我只是想当他(帕特里克)的朋友时,珊纠正他: "在那些时候,你根本算不上朋友。因为你对他不坦诚。"
尽管到了今天,世界有了很多改变,大家不再录制磁带,尽管智能手机这样的发明已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千倍地便捷,我却仍然感到,这本书里写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变 —— 也不会变。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