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先贤与中国
作者:刘小川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内容简介:
民族的先贤们为什么活得精彩?什么是人的深度生存?什么是人的多样化?什么是低沸点、足以持续万年的美好生活?著名作家刘小川创造性地使用史学、文学、现象学、人类学、心理学
等手段,深入解读先贤故事,分类提炼先贤特质,用中国先贤的生命精华,引领读者运用先贤智慧辨认当下,充盈正气,走出精神性危机。
只有读懂先贤的生存细节,才能真正领悟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
刘小川,1960年生于四川省眉山县。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主要作品:论著:《品中国文人》(四卷)《来到汉语中的德国大师》;长篇小说:《苏东坡》《李煜》《李清照》《王之道》《暧昧》《色醉》《老夫少妻》;传记:《苏曼殊》《汪精卫》;散文随笔:《眉山苏轼》《苏轼,叙述一种》。
【试读连载】
自序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古代人物感兴趣,觉得他们太有趣了,个个面目生动,故事十分精彩。数十年来,我读了几百本写人物的书,脑子里装满了各类先贤的生存细节,从春秋战国到现当代,这些巨人仿佛活在我身上,年复一年亲近我,启迪我,指点我。我上街或是吃饭,他们也会突然闪现在我的思绪中:某个细节从历史的深处跳出来,情景历历在目。生存细节,是的,正是细节带出人物的整体形象与风范,带出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有些人物的生存细节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影响了民族的兴衰。
瞄准人物的细节,或曰抓住生命的片断,捕捉刹那间的生命电闪,逼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其不可复制的丰富性。——我能做到吗?我能向司马迁的《史记》看齐,寥寥几笔就让人物活灵活现吗?试试看吧。本书以文化、政治和军事先贤为主,也会涉及科技、宗教、经济领域的佼佼者,以及民间隐而未彰的的英雄好汉。
生命是要讲强度的,生存要讲密度。本书唯一的目标,是尽我之所能,调动历史学、现象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等手段,提取历史长河中的庞然大物的生命精华。
海德格尔环环相扣的生存论阐释,也许能让我进入人物的血液,切入历史的脉动。当年我在四卷本《品中国文人》的后记中写道:“不进入中国历代文人海洋般的生存实事,思之弹跳就缺了一大基点。我的弹跳散落在四十篇文字当中,也许不无思的气息吧。”眼下这个书写民族先贤的系列,以二十来个承载历史文化比较集中的汉字作基点,尽可能拢集人物的方方面面,使之血肉丰满,立体呈现。第一部写五十个人物,七十多篇文章,平均每篇约五千字。有些源头性的人物如孔子、庄子等,篇幅多一些。
笔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是纯正的汉语表达。牢记德国大师的叮嘱:“少一些哲学,多一些思想的细心;少一些文学,多一些文字的保养。”
把活生生的华夏传统带到当下,前提是要辨认当下。不知今,焉知古?
民族的先贤们为什么活得精彩?盖因他们的生存极饱满,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充盈着张力,就像大树的年轮,一圈圈长得坚硬如铁。农耕文明几千年,中国人的本土性生存,乃是道德、风俗、审美的三位一体。生活之意蕴层笼罩着城市与乡村。工业文明两三百年,伟大的创造力伴随着难以测量的破坏力。就个体而言,由于分工太细,个体的体量缩小,生活趋于模式化和碎片化,“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可能会愈演愈烈。如果价值虚无化,如果无聊加刺激的生存模式蔓延开来,那么,生命的意义就只剩下长度了。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更令人担忧。危险在逼近,警钟已敲响。工业文明要懂得回望悠久的、质朴的、敬天畏地的农耕文明,否则,麻烦大了。
庄子的洞见直指现代生活的稀缺智慧:“物物,而不物于物。”人要驾驭物质,而不是相反。兴奋度是衡量人类一切生存质量的首要指标,兴奋一辈子而少消耗,少伤物,其中有华夏民族之大智慧存焉。本书将对现代性展开剥茧抽丝的追问。
我们回到常识吧,并且发问:什么是深度生存?什么是人的多样化?什么是低沸点的、足以持续一万年的美好生活?
回思中国历代先贤,也是为了在回行中获得一段助跑,以跃入今天,朝着明天。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