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校在小学阶段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是为以后发展打基础的基础性学科。如果孩子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不喜欢、则可能意味着孩子在接受基础教育方面是不完整的。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偏科,那么孩子的智育将得不到全面发展。
有些爷爷奶奶,甚至学校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认为,不管孩子们喜欢与否,学习是他们的任务,只要努力把成绩搞好就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孩子对学科的好恶与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景波刚上小学三年级。但他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课程已经有了亲疏好恶了。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我最喜欢的是体育课,不用坐在教室中一动不动地听讲,像玩一样,很自在。
我还喜欢图画课,我喜欢画动物,画风景,老师和同学都说我画得很棒。
我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和音乐课。
语文课上老师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我又回答不好。一到语文课就担心老师提问。老师要是不问我,又觉得自己受了冷落。
“音乐课我也不喜欢,因为我总是唱不好,同学们总嘲笑我。”
从张景波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一个孩子经过一段时期的学校生活,他对学科的评价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这些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是学校老师和孩子家长应该认真对待的。
孩子们对体育课的喜欢几乎是共同的、一致的。它的最大优势是孩子们有身体活动,而且很自由。
对图画课和音乐课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即张景波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别人对他的表现的评价。表现好、他人评价高的,就喜欢;表现差、他人评价低的,就不喜欢。
这表明:对学科的好恶是和会不会、懂不懂有关系,是和评价的高低有关系。小波对语文课之所以不喜欢,则又和老师的教法与评价有关系。
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学科,往往能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将学习的困难当作令人兴奋的挑战,“再苦再累也不怕。”
一般来说,孩子在他喜欢的学科方面能有独到的见解。学习成绩也不会差。对于他们不喜欢的学科,孩子们是把它当作学习的负担看待的。即使是相对轻松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45分钟的课时是无奈的漫长。
可见,对学科的好恶是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喜欢一件事,会促使人不倦地追求。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好的学习成果也会激起学习的兴趣,使得过去的不喜欢变为喜欢。
在小学低年级段尤其如此。一般说来,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段对学科尚未形成稳定的、内在的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多也是外在的。这时,老师和他人的较高评价能够引起孩子对学科的热爱,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却惯用所谓“客观”、“公正”、“严厉”的态度来评价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优点和第一个进步认为是应当的,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孩子不喜欢某些学科。
那么,对不喜欢某些学科的孩子应该如何指导呢?我们认为,纠正偏科总原则是激发孩子对所有学科的热爱。但是,允许孩子对某些学科有特别的兴趣。建议爷爷奶奶看一看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书及文章。具体做法:
(1)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
比如,有的孩子讨厌数学课上的计算,觉得进位、退位很麻烦,而且经常出错。爷爷奶奶可以让孩子去完成一定的购买任务,让孩子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体会到计算正确的重要性。
(2)让孩子体验成就感
有的孩子喜欢查字典。为什么呢?因为自从他学过如何查字典后,爷爷奶奶不认识的字或解释不清的词都请他去查,他感觉自己在家里很有地位、很受重视。
(3)建议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适当地安排时间让孩子玩游戏,让其在游戏中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语音逻辑知识。
(4)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鼓励
若孩子对自己以前所厌恶的学科能主动地感兴趣,父母应及时给予鼓励,并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