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养老亦成为近几年“两会”中的“热词”,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李蓝在其上交的提案中表示,国家应为农村养老院设立分类专项资助资金,直接资助农村养老院。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达2.02亿人,空巢老年人则突破1亿人。近50%的空巢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即近5000万人;截至2013年9月,农村老年人口的“空巢率”达到45%左右。
李蓝介绍,目前我国存在三种主要养老模式:最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由子女赡养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指在社区范围内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
“农村的生活模式已经全改变了,由子女赡养的居家养老在农村难以为继。养老甚至也变成了啃老。”李蓝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养老受到冲击。此外,新兴市场化的养老方式,由于成本高、农民养老观念转变难等问题,尚未被空巢老人接受,农村出现“养老断层”。
在此背景下,肥乡县的互助养老模式一度引发全国效仿。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前屯村一位独居老人死于家中数日无人知晓,该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该县同年创设互助养老院。2008年由前屯村集体出资打造成正式的“互助幸福院”。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照顾、配偶的老年人签协议免费入住,但吃饭,穿衣、医疗等仍由子女出资,老人之间自我管理、互助服务,没有专门服务员。
综合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三种主流养老模式以及优势的“肥乡模式”逐渐成为全国养老的一个范本。曾在全国引发仿效的农村养老“肥乡模式”步入第十年,如今遭遇瓶颈,出现身份模糊、资金匮乏、普惠性弱、发展疲态等多重困境。
针对互助养老模式,李蓝指出其性质导致的具体问题,随着养老院里老年人年纪越来越大,年轻些的老年人要承担起照顾更年长的老年人的责任:“这就变成了有些老人不是去养老的,而是进去当护工了。二十年之后,一定是这样的。”
“更重要的是医疗问题,农村老人往往缺少医疗常识。”李蓝说:“比如心梗脑梗的护理不一样,如果有老人出现了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互助养老院中,往往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针对护理人员的缺失,李蓝指出了两个解决方向:对同村留守妇女进行升级培训,这样也能解决一部分当地就业问题;另外,国家应设立一个基金,给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们做一些基础的医疗培训。同时,“互助养老院里还应该配备一两位年轻一点的受过常规训练的专业护理人员。”李蓝说。
互助养老需要额外的护理和更多的医疗支持,就需要向养老院升级。李蓝表示已在提案中呼吁国家对农村养老问题加以重视,让农村互助养老院成为合法社会组织,接受社会资助,并为之设立专项资助基金。
如今,传统养儿防老难以应对农村日益沉重的养老需求,而作为补充的市场化养老体系发展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已成为全国农村养老模板的互助养老模式亟待升级。
“农村养老问题是个多层次的问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国家。”李蓝说。
李蓝在提案中建议,可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国家民政部门注册登记所有的村办自助式养老院,使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社会组织,具有法人主体地位,争取社会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