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您们好,这是一封诉状,如果您二位阅毕愿意与我方庭外和解,我不介意撤诉……”开学两周后,市民王先生和妻子收到了儿子的一封信,一开始俩人有点蒙,就因为不让孩子玩手机,现在他们居然成了“被告”。
这是一起“家庭官司”。没有律师,没有正式开庭,只有一纸诉状。在这场没有法官的“家庭庭审”中,这份“诉状”触动了家里的每一个人,一场有关手机的沟通再次重启,最终,一则庭外和解“协议”就此达成。这则协议,甲方是济南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王晗(化名),乙方便是他的父母。
近日,记者拿到了这则协议书——《有关王晗2016年秋—2017年春上网时间的安排初步协商》,甲方王晗,乙方王晗父母。开头是这样的:“近日来有关甲方上网时间的问题,双方展开多次讨论而讨论未果,为了保障甲方得到合理安排以及家庭的和谐,由甲方草拟一份协议,特予父上、母上过目……”
清秀的笔迹、郑重的承诺,一份协议,两封亲笔信。一个13岁的孩子用字里行间的陈述,让父母转变观念,最终,经过半个月的据理力争,王晗为自己争取到每周两小时的“手机”时间。
起诉:玩手机被母亲说成“品行不端”
自从上了初中之后,王晗(化名)发现自己能够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能够见到手机的时间都很少。与之对应的是,父母坐在客厅里,跷着二郎腿刷朋友圈的模样显得越来越刺眼。
那天老妈去拍写真,老爸去看房,王晗从上午11点到下午3点,连续玩了5个小时的手机,虽然够爽,却还是被发现了,自然又是一顿母亲大人的咆哮。
在王晗看来,自己刚上初一,初中生活至今不过俩月时间,适当玩手机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于是,在一次次过招中,当母亲用“品行不端”来形容自己,这个13岁的男孩写下自己的第一封“诉状”。
“为什么我不能有玩手机的权利?”王晗提笔写了起诉书,从时间管理和与学习关系的角度申诉玩手机不会影响学习。
申诉:固定时间玩手机更节省成本
“为了能争取自己的权利,现在咱家不妨来个‘三堂会审’!”王晗将一纸“诉状”放到父亲面前,称要来一场“申诉”。
“玩不到手机我就会‘惦记’,在‘惦记’上花的工夫比学习还多,如此说来,不让玩手机反而误了学习。”一句话说罢,王晗甚至给自家爹妈算起账来。
“每天我都比你们早回家一个小时,若这一个小时都偷偷来玩,五天就是五小时,加上周末那更是不得了。”王晗说:如果你们给我固定的时间玩手机,反而更节省时间成本。
这一连串逻辑关系,弄得父母有些措手不及,甚至不知如何反驳。
辩论:喜悦和苦闷需要有发泄出口
然而这次“庭外沟通”并未见效,于是,王晗呈上了第二封“申诉信”。
“与那些早恋、追星、玩网游的人相比,我只是喜欢聊天罢了。”王晗表示:自己的聊天对象都是同学和朋友,对此,父母应该能够理解。
这个13岁的男孩已经到了很敏感的年纪,他的喜悦和苦闷,有时候不方便和家长说,唯一的出口就是那些朋友,他觉得,适度玩手机、聊聊天,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判决:每周2小时正大光明玩手机
孩子的申诉动摇了王晗父母曾经的决心。最终,王晗草拟了一封名为《有关王晗2016年秋-2017年春上网时间的安排初步协商》的协议。
“协议”对双方的责任进行了约定。王晗终于在“诉状”的帮助下,迎来了每周末固定的2个小时“玩手机”的时间。这意味着他玩手机的时候不用再忐忑,不用再有负罪感。同时,他也要有相应的付出,那就是每逢大考必须考进前50名,如果名次靠后,则“玩手机”的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最终,甲乙双方在落款处签下了彼此的名字。
那些防手机招数到底有多大作用?孩子们又有怎样的想法?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15%的学生签上网协议
11月1日,记者分别在省城一所高中高一某班与一所初中初一某班,对94名学生做了无记名调查问卷。
其中有9名初一学生及5名高一学生表示曾经与父母签署过“上网协议”,换句话说,有近15%的学生与家长签署过类似协议。值得注意的是,这14名学生全部为被动签署。
同学间需要有共同话题
据调查,不论是初一学生还是高一学生,他们玩手机的目的之一就是网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济南市教育局发布的《济南市2016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报告》中显示,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在学校中最担心的事,首先是“对学习失去兴趣,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其次就是同学间关系不好,被排挤。
“其实同学之间平日的聊天,就是找寻共同话题的一个过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生告诉记者,如果和同学没有共同话题,“总会有一种边缘化的感觉。”
防玩手机家长送娃住校
为了防止孩子玩手机,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住校。从今年济南三中的录取情况不难看出,济南三中分成本校计划与南校计划两个部分,其中南校计划可以住校,而本校计划需要走读。两个计划分别招生,最终第二轮录取结束后,南校分数线为464分,本校分数线为449分,相差15分。
家长:就怕孩子沉迷网游
一位心理老师介绍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网瘾,而且多数沉迷于游戏。
一位初一学生家长坦言,上小学时,孩子喜欢玩单机游戏,自己并不反对。但是进入初中后,孩子开始尝试网游。“绝大多数网游虽然标明未成年人禁止入场,但并不会做过多干涉,基本处于无门槛状态。而在游戏过程中,虚拟世界的诱惑促使孩子不断购买游戏装备,不断升级游戏角色。”家长多番劝阻,孩子非但不理解,反而产生逆反心理。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