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卢勤女士认为,“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沟通的钥匙,不仅仅掌握在孩子手中,而是爷爷奶奶和孩子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最重要的是爷爷奶奶手中的钥匙。爷爷奶奶要想和孩子沟通,需要学会一件事——经常从孩子的观点上来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决定事情,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她说:“与其用命令的方式对孩子指东指西,不如蹲下来好好和孩子说话。”
爷爷奶奶能在家庭中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的“空气”,这是孩子的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觉得爷爷奶奶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无数事实也表明,爷爷奶奶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只有爷爷奶奶转变姿态,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才有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平等。
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的爷爷奶奶,应该了解:命令并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命令并不比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更有效
著名孩子教育家陈鹤琴在其名著《家庭教育》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陈鹤琴的儿子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陈鹤琴看见后,就考虑是立刻把破棉絮夺去呢,还是让他在玩弄中得着一种经验;或者命令他将棉絮丢掉,而以其他东西替代。思考了一下,陈鹤琴觉得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就对孩子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要一块干净的,去拿一块干净的吧。”孩子听了,果然很高兴地跑去了。
陈鹤琴事后总结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更不喜欢听恶言。大多数做爷爷奶奶的看见小孩子玩肮脏的东西,就不期然而然的去把他夺过来,而且还要骂他,甚至于还要打他。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爷爷奶奶的多;即使不怨恨爷爷奶奶,至少也一定不喜欢爷爷奶奶了!”
可见粗暴命令的方式,还易于形成爷爷奶奶与孩子间的对立。
命令让爷爷奶奶的教育行动不能留下回旋余地
例如:爷爷奶奶命令孩子去睡觉,偏偏孩子是置若周闻,只管自己玩自己的,而爷爷奶奶一时也拿这些小淘气没办法。这样次数多了,孩子就觉得不听爷爷奶奶的命令也没什么,那下次也就更不会听了。如果爷爷奶奶明白孩子的心理,这样对孩子说:“呀,这东西真好玩呀!可惜时间不早了,乖孩子应去睡觉了。要不你再玩5分钟,就去睡觉,好吗?”这样既夸孩子乖,又是用征询的口气同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了尊重,也许到不了5分钟就乖乖地睡觉去了。而且这样为爷爷奶奶留下了余地,即使孩子暂时不听话,也不至于激得爷爷奶奶为了自己的威严而去与孩子大动肝火。但爷爷奶奶一旦向孩子发出了命令,那是一定得让孩子服从的,不然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对孩子使用命令不利于孩子人格的发展
爷爷奶奶老对孩子用命令的方式支配来支配去,孩子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退缩的性格,依赖性强,缺乏主动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个极端,孩子经常与爷爷奶奶顶牛,逆反心理增强,走入社会后也会具有反社会性。
所以,爷爷奶奶对孩子一定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千万不要用命令的方式。
在具体的家教实践中,爷爷奶奶首先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一番“研究”,然后想想自己在孩子这样的年龄,遇到同样的事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这样就可心发自内心地理解孩子,从而从更高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会得到改善。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