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老人再婚,需要慎思慎行,这样才能更加幸福

  中老年人特别是退休中老年人的再婚问题受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是有其原因的。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我国中老年人口以平均每年3.2%的速度增长着,截止2006年全国中老年人口约为1.42亿,其中丧偶的单身中老年人占中老年人口总数的36%,约有5000万。而全国每年再婚的中老年人数不超过健康中老年人总数的0.2%。
 
  健康保健专家们赞成中老年人再婚的理由是,丧偶有害身心健康。忧伤寂寞,容易产生“空巢综合征”,一旦罹患此病,便会使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易新得疾患或旧病复发。美国健康学家对120名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为期10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重新结婚可有效排遣因孤独而降临的抑郁症。再婚后的中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可控指标,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明显减缓了他们衰老的进程。
 

 
  事实是清楚的,调查是可靠的,道理是简单的,但人们的行动却是迟缓的,不搭界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让极力推崇中老年人再婚的人们,不免失望。
 
  有数字为证:单身中老年人赞成再婚的占60%,自己想再婚的占37%,而付诸行动的尚不足7%。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调查更让人沮丧:中老年人再婚后的婚姻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双方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10%左右,再婚后又离婚的高达70%。
 
  再婚失败的中老年人,寂寞孤独之外又平添一股懊丧。反而越发降低了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到希望再婚的中老年人,使他们惶惶然不知所措。
 
  这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作为中老年人,面对再婚问题,你是盲目从众呢,还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冷静思考,做出自己明智的选择呢。
 
  先讲两段名人的经历。需要说明的是,不是非得拉上名人才有说服力,而是他们的做法值得普通人借鉴。相声大师马三立的老伴去世时,马老整70岁。料理完老伴的后事,马老在家守着老伴的遗像一连数日闭门不出。
 
  经过深思熟虑后,马老把儿女召集到一起,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在老伴的墓前提前修好自己的墓穴,而且要竖好墓碑,上书――马三立之墓。
 
  看着父亲强忍悲痛,义无反故的神情,儿女们谁也不忍出面劝解他。
 
  多少年来马老每当回忆起老伴在动荡年代,苦苦拉扯孩子,维持一家人生活的艰辛,是泪眼涟涟,激动不已。“在那种苦日子的煎熬里,她是怎么挺过来的?现在想起来,我还替她揪心。”
 
  日后,自然有不少人劝解马老抛弃老思想大胆续弦,据说一位演艺界的不太老的老太太,自告奋勇地和马老联系,希望和马老偕伴终生。马老幽默地说:“你甭找麻烦了!从小没人敢碰我,因为我太瘦,谁都不敢上前,怕碰坏了找麻烦,现在就更不能碰了。”
 
  好心人给马老讲孤独寂寞对健康的危害。马老说,我不孤独也不寂寞,编一个小段够我乐半个月的。
 
  热心人向马老说老来有伴的益处。马老说,我好静,多一个人都嫌乱。
 
  就这样,马老快乐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平静幽默中,享年九旬,溘然而逝。
 
  冯亦代和黄宗英都是著名老艺术家,他们的黄昏恋情,一时传为美谈。没有犹豫,不事声张,像天上的星星,像地下的流水,他们的结合是那么朴素自然,是那么可亲可敬。
 
  1980年赵丹英年早逝,黄宗英一直无依无靠地在这世间独自前行。有朋友劝她再嫁,黄宗英说:“我曾经嫁给了大海,难道还会再嫁给小溪吗?”
 
  后来,在一次很偶然的聚餐会上,黄宗英见到了冯老。冯亦代曾是黄宗江和赵丹的好朋友,当年文艺界都尊称他为“二哥”,冯二哥当年英俊潇洒,是圈内公认的“帅哥”,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会引来侧目咂舌。当时冯亦代的夫人已过世许久,由于没有妻子的照料,一向衣冠楚楚的冯二哥给黄宗英的印象很“狼狈”,人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让黄宗英本如止水的心绪泛起涟漪……
 
  “回去后,我就给哥哥写了一封信,我说我想跟冯亦代结婚,如果你们同意的话,就把这封信转给二哥;如果你们不同意,算我没说。”
 
  在赵丹离世13年之后,黄宗英与冯亦代喜结良缘。用黄宗英的话说“赵丹是高山,冯亦代是大海,嫁完了高山的人,我只能嫁大海!”
 
  冯黄二老的书斋里,一边挂着一张冯老与故去的妻子郑安娜的合影;另一边挂着黄宗英与赵丹的合影。很多人为之不解。可黄宗英说:“正因为我们对各自的过去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彼此都深深地理解和信任对方。”
 
  正是这种理解和信任曾使冯老数次战胜脑血栓,重新学走路,重新学写字,而且笔耕不辍,以八旬老迈之躯,创出惊人奇迹。
 
  著名电影艺术家印质明说,我是一个对任何事都追求完美无缺的人。包括艺术创作和婚姻情感生活,严格要求,宁缺勿滥。
 
  为寻觅理想中的伴侣,我年近四十才结婚。相濡以沫三十多年的妻子蒋新苓去世后,两个孩子又不在身边,有人劝我再找一个伴,生活上也好有人照应。我没有答应。因为,在我的生活字典里从没有“权宜之计”,我从不做将就、凑合的事。我们夫妻感情是经过长时间的磨合适应而培养出来的,再说中老年人大多养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差不多都是本性难移了。何苦再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呢,这不是“强己所难”,找罪受吗?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是所有的科学道理都适合我们所有的人,你让一个喜欢幽雅清净的人去迪厅蹦迪,并说这样有益于他的健康,这不是开玩笑吗?
 
  眼下一些中老年人仓促再婚后又离异的教训,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与其那样,还不如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天马行空地独往独来了。
 
  去年到美国探亲,我见快三十的女儿还没有解决婚姻的计划,便对女儿说:“你视婚姻为生活的全部,还是生活的一部分?”女儿答:“当然只是一部分。”我说:“那样,爸爸就无话可说了。”我们父女同心,一脉相承。所以,只心领神会地相视一笑。
 
  平凡的故事却昭示着深刻的道理,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需要再婚,没有婚姻他们照样安度幸福晚年;而有的中老年人却视婚姻为自己晚年的精神食粮,美满的婚姻简直就是他们心灵和精神的支撑。这就应了那句老话,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同情况应不同对待。假如你是个中老年人,你也有再婚的打算,在付诸实施之前,多问自己几句,你准备好了吗?当然不外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方面相对复杂一些,你需要重新、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在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性格人品真实归类。此外,还要搞清楚,你想在婚姻中得到什么?哪一类人更适合你?再婚的念头是一闪而过,还是挥之不去,无法释怀。还有物质方面的准备呢!空口无凭,举例为证,还是让我讲一个普通中老年人的成功再婚经历吧,因为是普通人,可能更有借鉴价值。为了故事的完整真实,我们让当事现身说法。
 
  我叫丁增禄,是退休干部,年整70岁了,再婚快5年了,生活幸福美满。谈不上介绍经验,就说一点我的想法和做法吧。
 
  平时我爱好锻炼和京剧,老伴去世后的几年里我虽然没有感觉到生活的凄苦,只是心里空落落的,遇到我现在的后老伴后,再婚的想法才逐渐强烈起来了。我们是在晨练唱戏时认识的,以后好感不断加深,似乎重回年轻时代。我不怕人笑话,上年纪的人又怎么样?黄昏恋,也同样需要感觉,需要火花,形同陌路,话不投机,怎么共同生活呢?
 
  当然,我也不会莽撞造次。用相当长的时间暗中观察,将零散的信息不断的归纳汇总分析。
 
  在我们感情不断成熟的同时,我有意识留心各种媒体对中老年人再婚问题的讨论。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二条:传统观念和儿女干涉。这两条都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麻烦。传统观念是虚的,有时只是借口和挡箭牌,就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评价一样,如孔丘,可以称孔圣人,也可以叫孔老二,完全在自己。
 
  儿女们都懂事,早就劝我再婚,说可省去他们的挂念。关键在我能不能把再婚的事做得周密圆满。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后老伴开诚布公,把可能遇到的难题一一摆到桌面,逐条落实,各个击破。包括敏感的财产问题,我们也不回避。我们的做法是各自的财产由各自的子女继承,并进行司法公证。
 
  最后,我们把孩子们招集到一起,举行发布会,快刀斩乱麻,作出决定。
 
  我话说得不多,但简洁有力。我说,我们这一辈子活得很苦,根本没有为自己谋幸福,为自己做主的机会,现在,我们宣布我们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希望你们拥护这个决定,这是体现你们孝顺与否的试金石,我们不需要你们的物质帮助,只盼望你们能给予精神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准备好了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一切。
 
  不仅是儿女们为我的话鼓掌,连“孙伙计们”也高声叫好。
 
  中老年人再婚,慎思慎行,祝大家都圆满。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
二维码
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中老年之家”微信公众号(免费)
中老年之家www.zlnzj.com以服务广大中老年群体为己任,每天提供海量的养生、娱乐、政策、爱好、潮流等中老年资讯,集文字、视频、图片等诸多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中老年门户网站。网站拥有同名微信公众号“中老年之家”,并提供手机端浏览网站的功能,让您随时随地掌上获取最新中老年资讯。

视频点播

养生小贴士更多>>

娱乐播报更多>>

图集

养老资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