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异导致我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处理的不同,观念是支撑我们观察世事、处理问题的灵魂,观念是指导思想,看物行事背后是观念。而观念的形成,则与一个人的环境因素、生活背景、文化程度及兴趣爱好等有关。
由于现在的婆婆大多生活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都带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也就决定了那个年代的人一生的特有观念。看一下黄婆婆的回忆,就知道她们曾经处于什么样的生活背景之中。
黄婆婆今年58岁,出生于1950年,父亲是个工程师,在黄婆婆小时候的印象中,吃饭要用粮票买,而爸爸的工资才50元,爸爸这样的工资10年没变。但这些钱母亲已经是很高兴了,每次黄婆婆的爸爸领了工资,都会交给黄婆婆的妈妈,由妈妈拿出25块钱来寄给乡下的奶奶一家,黄婆婆从小就被妈妈教育要节俭,每次吃饭都不准留一粒米在碗里,每次都告诫她全国有好多跟她一样的孩子吃不上米饭。那个时候会偶尔被妈妈奖励一个糖葫芦,就是黄婆婆最开心的事了。
后来,弟弟和妹妹相继出生,妈妈还是每月给奶奶寄钱,但黄婆婆就很少能吃到糖葫芦了。爸爸的25块钱要养活一家5口人,当时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初,个人口粮定量就开始全面压缩,各地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等严格限量供应,还增发了饼干票、儿童食品补助票等。但是也只够一家人吃饭的,没有额外的花费,主要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根本就不讲究什么生活质量。
而能干持家的妈妈居然在一次弟弟生病时,拿出了400块钱给弟弟治病!妈妈说这都是她十来年攒的,爸爸的工资养活一家人,每个月妈妈还能有节余,也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吧。
不仅如此,黄婆婆在1975年结婚的时候,妈妈还花了100多块钱给她置办了嫁妆。那时黄婆婆在中学当教师,丈夫是同行,两个人的工资一样多,加起来104元。由于跟丈夫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0年、1961年)时期,两人自然是生活节俭,即便到70年代,当时的生活水平、物价水平也都和60年代差不多,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两人的工资也是一部分用来吃饭,一部分寄给婆婆,因为丈夫来自农村。即使两个人有余钱也没地方花,因为当时整个中国都物质匮乏,有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20纪世80年代,国民经济形势才有所好转,国家粮食储备逐年增加,鱼肉禽蛋副食供应渐渐充足。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得到确立,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确立,通过20年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迅速的提高和物资的极大丰富。直到世纪之交的2000年,其增长速度之快、变化之多样性,令人咋舌。
黄婆婆作为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20世纪50、60、70年代3个时代中国的特殊时期,这三个时期的普遍特征是,全国上下物资匮乏,老百姓用工资满足的只能是基本的生活所需,长年累月吃的是计划供应,以粮票为主的票证供应制度主导和反映了那三个时代的主流消费水平。
所以,从20世纪50年代一路走来的黄婆婆,必定形成了她们特有的观念,那就是非常节俭、持家,那个时候婆媳关系也简单,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就像黄婆婆的妈妈一样,一个月的工资一半要交给婆婆。黄婆婆生活条件还好,从小生活在城市,父亲是国家单位职工。那些来自农村的婆婆,则要辛苦很多,贫穷、挨饿,特别是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甚至有些伙伴或姐妹饿死的都有。因此,她们这代人就不能接受新时代儿媳们的铺张浪费,娇惯任性、对婆婆不尊重等。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这个时代的文化繁荣程度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就像从西方涌入的“AA制”,对很多人来说都已经不再陌生,并且有很多年轻人的交往都在实行“AA制”。夫妻“AA制”大致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夫妻每月各交一部分钱作为家庭公用,支付日常生活费等共同支出,其余则各自管理;另一种是朋友交往、日常购物等费用都各自支出,只在房贷等大笔支出上平均负担。不管形式如何,这种“自作主张”的经济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
这在黄婆婆这一辈的人心中就很难被接受了,在他们的眼中,夫妻二人是不分你我、捆绑在一起的,儿媳嫁给我的儿子就成了我们家的人。他们对现在年轻人奉行的婚前财产“公证”、婚内“AA”、离婚好聚好散的思想实在无法接受。老一辈人也许刚刚接受男女平等、儿媳当家的时候,没想到时代一下又把夫妻“AA制”拉到了他们的面前,怎能不让老人们惊叹。
老年人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已经减弱,他们坚守的还是旧有的传统,因此也希望像当年自己的婆婆干涉自己那样去干涉自己的儿媳,让她们也能接过自己持家的接力棒,按照她们的意愿来勤俭持家,做一个令她满意的好儿媳。
但现代年轻人往往不能满足婆婆的这些期望,婆婆因此就会失望,从而两者之间就出现了分歧,婆媳矛盾也就因此而起。
儿媳与婆婆是两代人,有人说,现在5岁之差就可以产生代沟了,更何况年龄差距颇大的婆媳呢?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就会产生很大的分歧,于是在一起居住的两代人,这两种女人,自然难以相处。
另外,我们必须承认,婆媳不是母女,少了一份血脉相连,也便少了一份彼此容忍及矛盾发生后的互相体谅;多了一份天性中地位的对立,许多在常人看来并不算什么的小事与言语,由于各自观念的坚持和不开通,也便往往会激化成不可挽回的矛盾。
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每经历一个人生驿站,就会多一份人生感悟,多一缕人生体验。观念背后深深刻着年龄和经历的痕迹,常常会听到老人讲:“这个娃娃醒事早,那个娃娃还没长醒。”所以,婆婆跟儿媳在发生争论的时候,婆婆作为长者就是输理了还可开老腔:“我吃过的盐,比你娃吃过的饭多,踩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你还嫩得很。”说的是经历,卖的是资格。可儿媳们往往不会吃婆婆这一套,不愿意理睬婆婆的说辞,她们有她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她们的世界与婆婆的世界已经相差甚远,这样自然就会导致婆婆不满。
其实婆媳背后各种观念不同是导致矛盾发生的重要原因。婆婆不服气,到底这个家是谁的,该谁来做主,谁该听谁的?归根结底还是婆婆跟儿媳争“当家”的,老的希望年轻的能接过自己的接力棒,按照她所希望的生活方式生活;而儿媳则希望自己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日子,让婆婆退出舞台,走到幕后。谁也于在家庭生活中当配角,当主角才是自己的心愿。有了这个深层次心理的驱使,就导致婆媳在生活中一些观念的相悖,其实事情没有多少是非曲直,无非是谁该服谁、谁该听谁的争态心理在作怪。
返回中老年之家首页>>